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战汗(戰汗)
(1).恐惧出汗。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拜伏无路,不胜惶惕。轻冒威重,战汗交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顥 不胜区区,敢闻左右。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恨不得目下天昏日晚。諕的那舞女歌儿似受战汗,难施逞乐艺熟閒。”
(2).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集注引 沈明宗 曰:“夫自解証,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
《漢語大詞典》:风逆(風逆)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國語辭典》:中风(中風)  拼音:zhòng fēng
脑中风的简称。
《國語辭典》:暑热(暑熱)  拼音:shǔ rè
盛夏的热天。汉。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今大暑热,稍稍食饱,恐生它疾。」
《漢語大詞典》:虚烦(虚煩)
(1).空虚烦躁。 汉 枚乘 《七发》:“临 朱汜 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2).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漢語大詞典》:风淫(風淫)
(1).犹言群居淫乱。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出入颠覆,风淫于家,娉取人妻,馈遗婢妾。”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风淫犹堋淫也。古文尚书曰:‘堋淫於家。’ 许慎 曰:‘淫门内。’风、堋音相近。一説牝牡相诱谓之风。风淫,周礼所谓鸟兽行也。”
(2).中医学谓外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
(3).指由此致病因素而得的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祖寺丞》:“又月餘,目顿愈,忽中风淫,手足遂废。” 金 元好问 《九月初霖雨中感寒痺作》诗:“留饮工作祟,臂股半风淫。”参见“ 六淫 ”。
《國語辭典》:六淫  拼音:liù yín
中医上指风、寒、暑、燥、温、火六种致病的邪气。当此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即产生病邪,是属于外感病的病因,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会助长病原体的繁殖。
《國語辭典》:心风(心風)  拼音:xīn fēng
因失意或忧郁而陷入疯癫的状态。宋。朱敦儒西江月。元是西都散汉〉词:「元是西都散汉,江南今日衰翁。从来颠怪更心风,做尽百般更无用。」《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不教我打他,说他红了眼,像心风的一样。」也称为「失心风」、「失心儿」。
《漢語大詞典》:风虚
体内虚弱,而外感风邪。《宋书·王僧达传》:“兼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今日之病名风虚。虚,内也;风,外也。”
《國語辭典》:恶寒(惡寒)  拼音:è hán
中医上指病人怕冷、畏寒的徵兆。
《國語辭典》:风病(風病)  拼音:fēng bìng
1.风痹、半身不遂等病症。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尉迟又有风病举发,动止不得。」也作「风疾」。
2.精神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来时不见有风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
《漢語大詞典》:中湿(中溼)
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宣和遗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
《漢語大詞典》:红汗(紅汗)
(1).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唐 李端 《胡腾儿》诗:“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按,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谓 杨贵妃 夏日畏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2).中医学症候名。外感热病过程中见鼻衄,其热随衄而解,犹汗出而热解,故称红汗。
《漢語大詞典》:表解
谓外感病表证消失。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注:“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餘邪未尽耳。”
分類:外感消失
《漢語大詞典》:湿温(濕温)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轰天雷》第八回:“不多时,医生来了,诊过脉,説这是湿温,来势尚轻,不妨。”
《漢語大詞典》:浮热(浮熱)
指外感初期的表热。
分類: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