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迟疑(遲疑)  拼音:chí yí
游移不定。《三国演义》第六回:「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西游记》第五回:「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
《国语辞典》:毫不迟疑(毫不迟疑)  拼音:háo bù chí yí
一点也不犹豫、怀疑。如:「张先生一向热心公益,对于行善助人的事,他总是毫不迟疑。」
《漢語大詞典》:迟疑不定(遲疑不定)
犹言迟疑不决。《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则不告” 唐 孔颖达 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则不告。” 茅盾 《子夜》二:“迟疑不定的神色就很显然地浮上了 杜竹斋 的山羊脸儿。”
《漢語大詞典》:迟疑不断(遲疑不斷)
犹言迟疑不决。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分類:迟疑不决
《國語辭典》:迟疑不决(遲疑不決)  拼音:chí yí bù jué
游移困惑,无法决定。《元史。卷一三五。塔出传》:「且师夔既居相职,讵肯为狂妄之事!若迟疑不决,恐彼惊疑,反生异谋。」也作「迟疑未决」。
《漢語大詞典》:迟疑顾望(遲疑顧望)
犹言迟疑观望。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李勣 ﹞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漢語大詞典》:迟疑观望(遲疑觀望)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甚么还要迟疑观望。”
《國語辭典》:迟疑未决(遲疑未決)  拼音:chí yí wèi jué
犹疑困惑,难以决定。《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国世家。前蜀世家》:「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也作「迟疑不决」。
分類:迟疑不决
《國語辭典》:迟迟(遲遲)  拼音:chí chí
1.行走缓慢的样子。《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2.舒缓。《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3.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閒居》:「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國語辭典》:逡巡  拼音:qūn xún
1.向后退。《庄子。秋水》:「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汉。贾谊 过秦论:「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也作「逡循」。
2.徘徊不前。唐。杜甫〈丽人行〉:「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聊斋志异。卷一。劳山道士》:「俛首骤入,勿逡巡!」
3.顷刻之间。唐。韩湘〈言志〉诗:「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是不关亲,可怜见命在逡巡。」
《國語辭典》:踟蹰(踟躕)  拼音:chí chú
1.徘徊不前的样子。《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2.相连接的样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閒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3.一种古代接漏刻水的盛器。《初学记。卷二五。器物部。漏刻》:「殷夔漏刻法曰:『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于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漢語大詞典》:踟躇
见“ 踟蹰 ”。
《國語辭典》:依违(依違)  拼音:yī wéi
1.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也作「猗违」。
2.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國語辭典》:瑟缩(瑟縮)  拼音:sè suō
1.蜷缩,不伸展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众睹之,瑟缩不安于座。仍请负去。」
2.犹豫迟缓的样子。唐。牛僧孺〈崔相国群家庙碑〉:「九州岁贡,瑟缩不集。」
3.拟声词。形容风雨的声音。宋。苏轼〈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國語辭典》:虚徐(虛徐)  拼音:xū xú
1.雍容舒缓的样子。唐。杜牧〈张好好〉诗:「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2.疑惑。《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伫盘桓而且俟。」
《漢語大詞典》:持疑
犹豫;迟疑。宋书·柳元景传:“ 义恭 、 元景 等忧惧无计,乃与师伯等谋废帝立 义恭 ,日夜聚谋,而持疑不能速决。”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 武皇 曾不持疑,卒詔有司,驱群髡而髮之,毁其居而田之。”《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吾言之再,主公以子婚於 田 宗,以此持疑未决。” 清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掷鼠忌器空持疑,餵虎割肉有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