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考校  拼音:kǎo jiào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讲究(講究)  拼音:jiǎng jiù
推求穷尽事物之理。《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上二》:「神宗讲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方为之帐,而布亩高下丈尺不可隐。」《红楼梦》第四八回:「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國語辭典》:讲究(講究)  拼音:jiǎng jiu
1.力求事物之精美。《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那晓得风水的讲究,叫做父做子笑,子做父笑,再没有一个相同的。」
2.注意、顾虑的道理。如:「你别小看这小玩意儿,制造技术可是非常讲究。」
3.议论、讨论。《红楼梦》第九○回:「不但紫鹃和雪雁在私下里讲究,就是众人也都知道黛玉的病也病得奇怪。」
《漢語大詞典》:语学(語學)
(1).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又称文法、文法学。 章炳麟 《文学说例》:“草昧未开之世,语言必先名词,次及动词,又次及助动词。东西诸国,顺是以成语学。”
(2).指对于外语的研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这就势必至于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一面也自然只好怪自己语学程度的不够格。” 鲁迅 《花边文学·再论重译》:“重译的书之多,这也许是一种原因,说偷懒也行,但大约也还是语学的力量不足的缘故。”
《漢語大詞典》:究研
犹研究。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般般学业非常盛,男和女竞胜求精日究研,所以人人能自活,独立精神似火燃。”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三:“首尾相应,盛水不漏,以其义太閎远,不适吾国人今日之究研。”
分類:研究
《國語辭典》:揣摸  拼音:chuǎi mō
揣测、捉摸。《朱子语类。卷八四。礼。论修礼书》:「若自地将自家所见揣摸,他本来意思不如此,也不济事。」
《漢語大詞典》:研治
犹研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尔后研治之风,颇益盛大,显幽烛隐,时亦有闻。”
分類:研治研究
《漢語大詞典》:四深
指作诗在体势、作用、声对、义类四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於体势;意度盘礴,由深於作用;用律不滞,由深於声对;用事不直,由深於义类。”
《漢語大詞典》:研却
研究;商讨。却,助词。宋书·礼志二:“古之诸侯众子,犹以尊厌,况在王室,而欲同之士庶,此之僻谬,不俟言而显。太常统寺,曾不研却,所谓同乎失者,亦未得之。”
《國語辭典》:考查  拼音:kǎo chá
考核、查验。《红楼梦》第二回:「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
《漢語大詞典》:磋砻(磋礱)
琢磨;研究。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夫君子之开口动笔,必戒悟蔽,式整雷同之倾邪,磋礱流遁之闇秽。”
分類:琢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