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磨切
(1).切磋;探讨。 唐 韩愈 《答冯宿书》:“朋友道缺絶久,无有相箴规磨切之道,僕何幸乃得吾子!” 明 宋濂 《答章秀才论诗书》:“ 濂 非能诗者,自 汉 魏 以至於今诸家之什,不可谓不攻习也;荐绅先生之前,亦不可谓不磨切也。”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铭》:“一时知名之士,如 吴襄 、 冯咏 ……府君皆以诗文与相磨切。”
(2).规谏;游说。 唐 杜牧 《高元裕除吏部尚书制》:“匡拂时病,磨切贵近,罔有顾虑,知无不为。” 明 方孝孺 《崔寔》:“及观 战国 之际,天下之士,皆弃道德仁义而不脩,以口舌磨切世主,而覬势窃柄,大者亡人之国,小者自杀其身。”
《漢語大詞典》:讨求(討求)
(1).探讨。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书》:“歌诵圣世,足为繁声,讨求道义,未是要説耳。”明史·张居正传:“日讨求国家典故, 徐阶 辈皆器重之。”
(2).寻求,寻觅。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但是杜鹃也还嘤嘤啼血去讨求他的爱人,我们也不妨在此来学学鸟叫吧。”
《漢語大詞典》:讨测(討測)
探讨。《宋书·王微传》:“讨测文典,斟酌传记,寒暑未交,便卓然可述。”
分類:探讨
《漢語大詞典》:参讨(參討)
犹探讨。 宋 李发先 《〈游宦纪闻〉跋》:“﹝太史 迁 ﹞访 齐 鲁 之旧蹟,过 梁 楚 之故地,然后採摭异闻,参讨往事,而大放於史笔间,至今史官宗信。”
分類:探讨
《漢語大詞典》:掸简(撢簡)
探讨。 清 龚自珍 《农宗》:“ 龚子 渊渊夜思,思所以撢简经术,通古近,定民生,而未达其目也。”
分類:探讨
《國語辭典》:讨论(討論)  拼音:tǎo lùn
探讨研究、寻求结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甄别其义,各人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红楼梦》第七回:「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國語辭典》:搜讨(搜討)  拼音:sōu tǎo
1.精求义理,深入探讨。《魏书。卷八二。李琰之传》:「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2.寻找。宋。韩琦〈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诗:「求者如麻几百年,宜乎今日难搜讨。」
《國語辭典》:寻讨(尋討)  拼音:xún tǎo
寻查追究。汉。袁绍〈与公孙瓒书〉:「而足下曾不寻讨祸源,克心罪己。」《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养娘入去,只没寻讨处,不见了小夫人。」
《漢語大詞典》:声病(聲病)
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 南朝 梁 沈约 等,至 唐 乃有此称。 唐 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 稹 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初识声病。” 宋 苏轼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札子》:“试经义者主虚浮之文,考试赋者主声病之学,纷紜争竞,理在不疑。”《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 胡三省 注:“声病,谓以平、上、去、入四声辑而成文,音从声顺谓之声,反是则谓之病。”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必费考索,推声病,未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参阅 郭绍虞 《永明声病说》《再论永明声病说》
《國語辭典》:讨究(討究)  拼音:tǎo jiù
推求事物的真理。如:「研究工作很难做,任何事都得再三讨究才能下定论。」
《漢語大詞典》:议道(議道)
(1).议论大道;探讨治国之道。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孔颖达 疏:“好仁之法,须恩惠及人,当恕己而行,故君子谋议道理,先自己而始。” 宋 强至 《回徐州知府赵尚书书》:“宣风巨屏,方尊外牧之权;议道中台,行贰上公之旧。” 明 徐学谟 《归有园麈谈》:“耻恶衣食者,未足议道;美其宫室者,必损令名。”
(2).拟议取道。明史·宦官传一·王振:“ 振 初议道 紫荆关 ,由 蔚州 邀帝幸其第,既恐蹂乡稼,復改道 宣府 。”
《漢語大詞典》:蒐讨(蒐討)
寻究探讨。明史·文苑传三·任瀚:“ 瀚 少怀用世志,百家二氏之书,罔不蒐讨。” 清 钱谦益 《送张处士赴辽东参谋序》:“我诚激厉士心,蒐讨军实,用束伍之法,讲火攻车战之制,守必固,战必克。”
分類:寻究探讨
《國語辭典》:研讨(研討)  拼音:yán tǎo
研究讨论。如:「研讨重要事宜。」
分類:研讨探讨
《國語辭典》:讨探(討探)  拼音:tǎo tàn
调情、挑逗。《喻世明言。卷二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凡萍水相逢,有几般讨探之法。」
《漢語大詞典》:讨研(討研)
探讨钻研。 唐 赵宗儒 《顺宗皇帝哀册文》:“深工八体,尤洞三玄,秉志乐善,鋭思讨研。” 宋 金履祥 《祭王立斋先生文》:“云胡一疾,荏苒三年,右缓左弱,不废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