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移  拼音:bù yí
1.不迁徙。如:「这棵树就种那儿,不移了。」
2.不变。《文选。潘岳。西征赋》:「竭股肱于昏主,赴涂炭而不移。」
《漢語大詞典》:沈滞(沈滯)
亦作“沉滞”。
(1).积滞;郁积。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2).犹隐退。《楚辞·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后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后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3).指仕宦久不迁升。 汉 王充 论衡·状留:“遵礼蹈絶,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脩书》:“将言前后百选,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晋书·陈寿传:“﹝ 寿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 蜀 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刘师培 《废兵废财论》:“盖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财。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贫者终身沉滞。”
(4).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效法 日本 其实是间接效法 欧 美 ,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 中国 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5).拖延时日;耽搁。后汉书·袁安传:“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以众定……君何尤而深谢?”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与 韶华 曰:‘我有手书一缄,烦汝送 琼 ,幸勿沉滞。’”
(6).滞留;淹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沉滞人间,未能远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於此,不闻读书声者,百餘年矣。”
(7).滞重,不灵便。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
(8).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隋书·炀帝纪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
《国语辞典》:地著  拼音:dì zhuó
久居其地而不迁徙的土著。《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汉。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漢語大詞典》:二祧
指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出而保留不迁的远祖庙。《礼记·祭法》:“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孔颖达 疏:“远庙为祧者,远庙谓 文 、 武 庙也, 文 、 武 庙在应迁之例,故云远庙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为祧。祧之言超也,言其超然上去也。”宋史·礼志九:“ 翼祖 宣祖 在二祧之位,犹同祖禰之庙,皆月祭之,与亲庙一等,无亲疏远近之杀……请自今二祧神主,杀於亲庙,四时之祭,享尝乃止,不及大烝,不荐新物。”
《漢語大詞典》:常宗
(1).永恒的大宗。嫡长子所传之宗,祖庙永不迁,故称。荀子·礼论:“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 杨倞 注:“继别子之后,为族人所常宗,百世不迁之大宗也。”史记·礼书:“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参见“ 大宗 ”。
(2).佛教语。 耆闍法师 所立六宗之一。
《國語辭典》:大宗  拼音:dà zōng
1.大族世家。《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仲远天性贪暴,大宗富族,诬之以反,殁其家口。」
2.周代宗法体系中,以始祖的嫡长为大宗,其他为小宗。《礼记。大传》「有百世不迁之宗」句下唐。孔颖达。正义:「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大宗是远祖之正体。」
3.大批。如:「大宗邮件」、「这一大宗货物,将运往美国外销。」
《国语辞典》:仁者乐山(仁者乐山)  拼音:rén zhě yào shān
仁德之人安于义理,厚重不迁,好像山一样,所以喜欢山。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漢語大詞典》:不祧之祖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 清 吴乔 答万季埜诗问:“至於 空同 ,唯以高声大气为 少陵 ; 于鳞 ,唯以皮毛鲜润为盛 唐 ,其义本欲振起‘中’‘晚’,而不知全无自己,以病为药也。然在今日,遂为不祧之祖,何也?”亦作“ 不祧之宗 ”。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 曾文正公 略师 班氏 ,其文规恢閎阔,遂崒然直躋两 汉 ,况进於此者邪?故今断以 马 、 班 、 韩 、 欧 为百世不祧之宗云。”参见“ 不祧 ”。
《國語辭典》:不祧  拼音:bù 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卷一○六。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漢語大詞典》:不迁贰(不遷貳)
“不迁怒,不贰过”的缩语。《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朱熹 集注:“迁,移也。贰,復也。怒於甲者,不移於乙。过於前者,不復於后。”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不徼訐以干时,不迁贰以临下。”
《漢語大詞典》:不迁之庙(不遷之廟)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唐 元稹 《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 成 康 措刑, 宣王 中兴, 平王 东周 之始王,并无不祧之説,岂非有功有德者哉?”参见“ 不祧 ”。
《國語辭典》:不祧  拼音:bù 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卷一○六。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