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宝器(寶器)
(1).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 ,遂入 成周 ,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 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 ,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 。”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 ,遗种逃魂於 莒墨 。”
(2).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王 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盌谓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无限天人持宝器,瑠璃鉢饭似真珠。”云笈七籤卷一一八:“观前江内往往夜有光从水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宝器之物。”
《漢語大詞典》:守器
(1).守护国家的重器。器,指象征君权的器物,如祭器、车服等。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杜预 注:“名,爵号;器,车服。”
(2).指所守护的重器。《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 郑 商。 宣子 謁诸 郑伯 , 子产 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3).封建时代太子主宗庙之器,因借指太子。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赞:“二象垂则,三星丽天。树嫡惟长,义匪求贤。方为守器,植命不延。”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守器之重,邦家所冯,观 文惠 之在东储,固已有亏令德,向令负荷斯集,犹当集於祸败。”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然圣人千虑,失於知子,以正万国,轻易元良,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兆乱之萌,於是乎在。”旧唐书·燕王忠传:“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
(4).谓保持本来的器质。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思友山林,抱朴山嵋,守器殉业,不能奋飞。”
《漢語大詞典》:瑞物
象征吉祥之物,如凤凰、麒麟、嘉禾、甘露等。 唐 李白 《明堂赋》:“若乃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神休旁臻,瑞物咸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 永平 ﹞四年,麟见 昌州 。 通正 元年,黄龙见 太昌池 。瑞物之出,殆无虚岁。” 明 夏原吉 《麒麟赋》:“瑞物既呈,祥烟斯布。”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士人自重》:“山人宜在山林,譬之麒麟,在郊藪则为瑞物,入朝市,亦何异摇尾乞怜之犬耶。”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漢語大詞典》:石牛
(1).石雕之牛。古人常列于陵墓前。
(2).石质牛形的灵异之物。古人迷信,以为石牛出现象征祥瑞或预示灾变。汉书·王莽传上:“是岁 广饶侯 刘京 、车骑将军千人 扈云 、大保属 臧鸿 奏符命。 京 言 齐郡 新井、 云 言 巴郡 石牛、 鸿 言 扶风 雍石, 莽 皆迎受。”宋书·五行志四:“ 石虎 末, 洛阳城 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趺上忽鸣唤,声闻四十里。”
《國語辭典》:西王母  拼音:xī wáng mǔ
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西王母住在昆崙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也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王母」、「王母娘娘」。
《漢語大詞典》:房心
二十八宿中房宿和心宿的并称。旧时以房心象征明堂。《淮南子·道应训》:“昔吾见句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 高诱 注:“句星守房心,则地动也。” 唐 李白 《明堂赋》:“献房心以开凿,瞻少阳而举措。” 王琦 注引史记索隐:“《春秋説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乾文仰法于房心,肇称巨典。”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昔 汤 之元祀,岁星顺行,与日合於房,房心, 宋 亳 分也。”参阅晋书·天文志
《國語辭典》:画象(畫象)  拼音:huà xiàng
1.古代多画人物或故事刻于石上,称为「画象」。也作「画像」。
2.古代在罪人所穿的衣服上画五刑的图象,以示警戒。
《漢語大詞典》:画衣冠(畫衣冠)
传说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称为“画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唐 虞 画衣冠非阿, 汤武 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至於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画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飭……又乌可以废之哉?”
《漢語大詞典》:栎社(櫟社)
(1).作为神社象征的栎树。庄子·人间世:“ 匠石 之 齐 ,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成玄英 疏:“櫟,木名也。社,土神也。”庄子·人间世:“ 匠石 归,櫟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宋 叶适 《还华贤良九经说贤良进卷语林等》诗:“芄兰恨柔蔓,櫟社嫌拥肿。”
(2).乡里的代称。 元 范梈 《立春日和王翰林》:“几时归櫟社,尽日接芳筵。”
《漢語大詞典》:象德
(1).谓象征德行。周礼·考工记·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元史·礼乐志二:“盖闻 轩 昊 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
(2).谓以君主的德行为榜样。礼记·乐记:“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郑玄 注:“象德,民之行顺君之德也。”《旧唐书·昭宗纪》:“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网开而 汤 化归仁,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3).佛教语。指佛祖之德。 唐 道恭 《出赐玄奘衲袈裟应制》诗:“福田资象德,圣种理幽薰。”
《漢語大詞典》:瑞莲(瑞蓮)
象征吉祥之莲。多指双头或并蒂莲。 唐 皇甫湜 《吉州刺史厅壁记》:“瑞露溶溶,降味公松;瑞莲猗猗,合蒂公池。” 唐 黄滔 《江州夜宴献陈员外》诗:“数枝红蜡啼香泪,两面青娥拆瑞莲。” 明 袁中道 《赵大司马传略》:“初,公中丞邸生瑞莲及连理瓜,皆以为瑞,而乃为之灾,悲夫!”
《漢語大詞典》:禹鼎
(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 清 赵翼 《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 清 何世麟 《感赋》诗:“ 越 裳依旧防 倭 寇, 禹 鼎何时铸 汉 奸。”
(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陈毅 《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 。”
(3). 西周 晚期青铜器。 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漢語大詞典》:九尾
(1).九尾狐的简称。古人以为瑞兽。《北齐书·文宣帝纪》:“禎符显见,史不停笔,既连百木,兼呈九尾。”《隋书·音乐志中》:“朱雀降,黄玉表。九尾驯,三足扰。化之定,至矣哉!”
(2).借为妖媚多诈的象征。《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 施氏 惑主工於九尾,杀人毒於两头。”
(3).泛指妖狐。《剪灯馀话·胡媚娘传》:“九尾尽诛,万劫不赦。 耀州 衙速令清净, 新郑 驛永絶根苗。”
《漢語大詞典》:荐雷
(1).相继而作的雷。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孔颖达 疏:“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七》:“人心能常如洊雷震罅之时,何患不与天合一?”
(2).易·说卦以震卦象征长子,因以“洊雷”比喻太子。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游洊雷之讲肆,齿明离之胄筵。”
《漢語大詞典》:神旗
(1).指帅旗。晋书·石勒载记上:“自将军神旗所经,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退者。”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告庆于宗,以降命书。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
(2).代表神灵的旗帜。 清 末义和团尊奉为神灵的象征。 老舍 《神拳》第三幕:“我受了坎字老团 黄老师傅 的传授,得到这一对神旗,我怎么学的,怎么教给你们,没有半点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