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象徵  拼音:xiàng zhēng
以有形的事物来表现无形的观念。即对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与看不见的事物等,都不直接予以指明,而根据理性的关联、社会的约定,从而透过某种意象为媒介,间接加以陈述的表达方式。
《漢語大詞典》:象徵
1.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2.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正如 中国 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
3.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冰心 《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十)》:“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
4.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 鲁迅 的小说《药》的结尾,以 夏瑜 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5.迹象;特征。 叶紫 《丰收》:“火样的太阳,将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发了暴躁。什么东西,在这个时候,也都现出了由于热而枯萎的象征。”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
《漢語大詞典》:象征派(象徵派)
以象征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文艺流派。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然而这些名为印象派,象征派,写实派……这些各有来源的西洋画,也不能使 素裳 感到比较的满意。”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五四’以来的新诗有各种各样的新诗,什么新月派,象征派,这个派那个派的,我也弄不大清楚。”参见“ 象徵主义 ”。
《國語辭典》:象徵主义(象徵主義)  拼音:xiàng zhēng zhǔ yì
西洋文学、艺术上,以主观推理或感情想像为内容,表现精神的超感觉意义的主义。最初是指西元一八八五年以来,源起于法国文学反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剧等层面的艺文活动,后扩至绘画和戏剧等层面。主张用隐喻、音乐,表现抽象感受。
《漢語大詞典》:象征主义(象徵主义)
十九世纪末叶在 法国 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 法国 象征派诗人以 马拉美 、 魏尔伦 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 梅特林克 为代表;美术方面以 摩罗 为代表。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近来的 中国 戏是否象征主义,或 中国 戏里有无象征手法的问题,我是觉得很有趣味的。”
《漢語大詞典》:象徵派
以象征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文艺流派。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然而这些名为印象派,象征派,写实派……这些各有来源的西洋画,也不能使 素裳 感到比较的满意。”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五四’以来的新诗有各种各样的新诗,什么新月派,象征派,这个派那个派的,我也弄不大清楚。”参见“ 象徵主义 ”。
《國語辭典》:象徵主义(象徵主義)  拼音:xiàng zhēng zhǔ yì
西洋文学、艺术上,以主观推理或感情想像为内容,表现精神的超感觉意义的主义。最初是指西元一八八五年以来,源起于法国文学反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剧等层面的艺文活动,后扩至绘画和戏剧等层面。主张用隐喻、音乐,表现抽象感受。
《國語辭典》:象徵主义(象徵主義)  拼音:xiàng zhēng zhǔ yì
西洋文学、艺术上,以主观推理或感情想像为内容,表现精神的超感觉意义的主义。最初是指西元一八八五年以来,源起于法国文学反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剧等层面的艺文活动,后扩至绘画和戏剧等层面。主张用隐喻、音乐,表现抽象感受。
《国语辞典》:象徵性  拼音:xiàng zhēng xìng
以有形事物来表现抽象观念的性质。如:「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具有象徵性的食品以求吉利。」
《國語辭典》:章表  拼音:zhāng biǎo
古代臣子上奏帝王的文书。用以谢恩的称为「章」,用以陈说事情的称为「表」。《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漢語大詞典》:体象(體象)
(1).仿照;象征。 汉 班固 《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2).谓有定体可以仿照。 宋 张载 《正蒙·中正》:“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 王夫之 注:“体象,体成而可象也。诚定者,实有此理而定于心也。”
《國語辭典》:表象  拼音:biǎo xiàng
1.表露出来的徵象。《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列传》:「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续汉书志。第一○。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2.过去感知或经验的事物,再浮现于意识中的形象或意象。
《漢語大詞典》:松柏(松栢)
见“ 松柏 ”。
分類:松柏
《國語辭典》:佳气(佳氣)  拼音:jiā qì
美好的气象。唐。储光羲 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诗之三:「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唐。杜甫〈哀王孙〉诗:「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國語辭典》:大有  拼音:dà yǒu
1.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离(☲)上,为盛大丰有之象。
2.年岁丰收。唐。储光羲〈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3.非常具有。《红楼梦》第六四回:「只见黛玉面向里歪著,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
《國語辭典》:天威  拼音:tiān wēi
1.上天的威严。《书经。君奭》:「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三国演义》第九回:「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
2.天子的威仪。《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自知渎天威,罪在不赦。」
3.神威,超越常人的威力。《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吕布》:「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魏。王粲 从军诗五首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