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曲知
认识不全面,一知半解。荀子·解蔽:“曲知之人,观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國語辭典》:距离(距離)  拼音:jù lí
1.时间或空间的间隔。如:「这事的发生,距离现在已很久了。」「『山东』与『山西』虽只一字之差,距离却很远。」
2.时间或空间间隔的长度。如:「在这个时代,五年是很长的距离。」「从这儿到车站,距离二千公尺。」
3.指认识、感情等无形物的差距。如:「他们师生俩的想法有很大的距离。」「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两人的距离已越走越远了。」
《國語辭典》:心理学(心理學)  拼音:xīn lǐ xué
以科学方法研究个体的心智活动及行为的学问。
《漢語大詞典》:谶悔(讖悔)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讖,通“ 懺 ”。 明 汤显祖 《与门人李超无书》:“此时惟有痛自讖悔,尽消业缘。”
《漢語大詞典》:大清明
(1).指认识上全面透彻而无偏蔽的境界。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2).旧时 福建 部分地区以八月为大清明。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大清明》:“ 闽将乐 、 归化 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赤壤青松雪色纸, 鏞州 独作大清明。”参见“ 小清明 ”。
《漢語大詞典》:小清明
旧时 福建 将乐 、 归化 一带以农历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常岁清明兼大小,邇年亦有小清明。” 清 周亮工 闽小纪·大清明:“ 闽 将乐 、 归化 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展墓者或小废,无敢大废者。”
《國語辭典》:麻醉  拼音:má zuì
1.医学上为便于施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剧痛的处置,而使用药物诱生局部性或全身性丧失感觉的方法。
2.比喻利用某种方式,使某方面的意识模糊,藉以忘掉伤痛。如:「自从母亲因车祸去世,他就经常喝酒来麻醉自己。」
《國語辭典》:客体(客體)  拼音:kè tǐ
1.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2.在《民法》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如:物或权利;《刑法》上指犯罪行为人具体攻击的对象,如:被害之人或被窃之物。
《國語辭典》:老底  拼音:lǎo dǐ
1.内情、底细。如:「你先把这事的老底调查清楚,再向我报告经过。」也作「老底子」、「老底儿」。
2.凭恃。如:「他心里有老底,所以不怕把事闹大。」也作「老底儿」。
3.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一种粗俗的讲法。《警世通言。卷三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从小里,随先老底便在员外宅里掉茶盏、抹托子。」也作「老底儿」。
《漢語大詞典》:以疑决疑(以疑決疑)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國語辭典》: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拼音: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
昏昏,愚昧无知。昭昭,明晓通达。全句指用自己的蒙昧无知,去指导人,想要使人明白通达。《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漢語大詞典》:征知(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國語辭典》:真知灼见(真知灼見)  拼音:zhēn zhī zhuó jiàn
1.明确的见解。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顾炎武》:「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也作「灼见真知」。
2.真的知道,看得清楚。《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凡是日与考各员,苟有真知灼见,确能指出枪替实据者,务各密告首府。」
《國語辭典》:知行合一  拼音:zhī xíng hé yī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一事而非两截,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國語辭典》:知易行难(知易行難)  拼音:zhī yì xíng nán
了解事物的道理容易,做起来却较难。语本《书经。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汉。孔安国。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國語辭典》:知人知面不知心  拼音: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
(谚语)仅看到人的表面,不能洞察人的真心。指对人难以真正了解。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他怎生背了刘武周,投降了俺来。」《红楼梦》第一一回:「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