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8,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家事
在家
故家
全家
家子
出家
家园
闺门
家乡
内则
室家
外事
士家
阃外
家门
《國語辭典》:家事  拼音:jiā shì
1.家庭事务。包括日常事务或隐密私事。如:「你有帮忙做家事的习惯吗?」《管子。形势解》:「教护家事,父母之则也。」《红楼梦》第七六回:「因近日家事恼著,无暇游玩。」
2.傢什、家具。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
3.家产。唐。蒋防《霍小玉传》:「我小娘子,即霍王女也。家事破散,失身于人。」
4.指教授学生处理家庭事务的学科。包括烹饪、缝纫、插花等。如:「家事科」。
《國語辭典》:在家  拼音:zài jiā
1.居于家中。《红楼梦》第一六回:「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
2.佛教谓过世俗生活。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
《國語辭典》:在家出家  拼音:zài jiā chū jiā
在家的修行者。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老身终南山人氏,在此在家出家,盖了一座团标。」也称为「在家修」。
《國語辭典》:故家  拼音:gù jiā
1.世代做官的人家。《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2.久居其地且有名声的家族。宋。张炎〈思佳客。梦里瞢腾说梦华〉词:「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也作「旧家」。
《國語辭典》:全家  拼音:quán jiā
一家人。《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瓒无走路,先杀妻子,然后自缢,全家都被火焚了。」
《漢語大詞典》:家子
一家人家;一个家庭。例如:这家子都很小气。
《國語辭典》:出家  拼音:chū jiā
佛教徒离家成为僧团之一分子的这项行为。《西游记》第二回:「我常闻得那些猴子精说,他有个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来了。」
《漢語大詞典》:出家求道
离开家庭,入寺院修行。百喻经·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復念其妻子眷属。”
《國語辭典》:家园(家園)  拼音:jiā yuán
1.家中的庭园。晋。潘岳〈橘赋〉:「故成都美其家园,江陵重其千树。」《儒林外史》第二○回:「无意整家园,创业者成难守。」
2.家乡、故乡。《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文选。潘岳。闲居赋》:「远览王畿,近周家园。」
《國語辭典》:闺门(閨門)  拼音:guī mén
1.内室的门。《礼记。乐记》:「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了船在这河内游荡之理?」
2.城门。《左传。昭公元年》:「私盟于闺门之外,实薰隧。」晋。杜预。注:「闺门,郑城门。」
《國語辭典》:家乡(家鄉)  拼音:jiā xiāng
故乡。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红楼梦》第六七回:「他看见是他家乡的土物,不免对景伤情。」
《漢語大詞典》:内则(内則)
(1).礼记篇名。内容为妇女在家庭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礼记·内则题注 孔颖达 疏:“ 郑玄 目録云:‘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于《别録》属子法。’以闺门之内,轨仪可则,故曰内则。”
(2).借指妇职、妇道。后汉书·皇后纪序:“所以能述宣阴化,修成内则,闺房肃雍,险謁不行也。” 唐 皮日休 《九夏歌·王夏》之四:“出有嘉谋,入有内则。” 明 李东阳 《封恭人黄氏墓志铭》:“嘉其世受文行,又美其内则之懿。”
《國語辭典》:室家  拼音:shì jiā
1.夫妇。《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晋。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欣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
2.宗族。《楚辞。屈原。大招》:「室家盈廷,爵禄盛只。」《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國語辭典》:外事  拼音:wài shì
1.外交。《韩非子。五蠹》:「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
2.世间的种种事情,家庭以外的事情。《红楼梦》第六六回:「谁知自贾琏出门之后,尤二姐操持家务,十分谨肃,每日关门阖户,一点外事不闻。」《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原来冯主事的哥子,为人高尚,虽然也是一榜出身,从不预闻外事。」
《漢語大詞典》:士家
魏 晋 时,职业士兵的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世代为兵。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帝欲徙 冀州 士家十万户实 河南 。时连蝗民饥,羣司以为不可。”参阅 周一良 《〈三国志〉札记》
《漢語大詞典》:阃外(閫外)
(1).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晋书·陶侃传:“閫外多事,千緖万端,罔有遗漏。” 唐 白居易 《近见慕巢尚书诗中屡有叹老思退之意因以长句戏而谕之》:“近见诗中叹白鬚,遥知閫外忆 东都 。” 明 单本《蕉帕记·闹婚》:“朝中天子三宣,閫外将军一令。”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盈庭昏庸衰谬之臣,既已心灰胆落,失所凭藉,惟依閫外诸将帅以为重。”
(2).指国境之外。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出使之臣,节盛於碧油囊,令启路者双持於马上,天子之命,节制於閫外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与其取 鲁 而失天下之心,孰若安 鲁 以昭吾君之令德哉。於是制其閫外之命, 鲁 未有君,我是以定 公子申 之位。”
(3).指外任的将吏。《南宫词纪·八声甘州·咏马嵬事》:“ 唐王 心懊恼,赐 贵妃 刑宪,忍落霜毫,欲传恩赦,怎奈閫外军条。” 明 无名氏 《霞笺记·求美结欢》:“閫外威权深重,军门体统尊严。”
(4).指家庭之外。《孔子家语·本命》:“﹝妇女﹞教令不出於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閫外之非仪也。”
《國語辭典》:家门(家門)  拼音:jiā mén
1.家族。《陈书。卷二一。萧允传》:「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2.古称卿大夫之家。《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3.称自己的家庭。《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4.住家的大门。《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他家就在余家巷。进了家门,他同胞的兄弟出来接著。」
5.门第、家声。《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捉季布传文》:「本来事主誇忠赤,变为不孝辱家门。」
6.传奇戏的开场白。内容说明戏情大意或戏中人物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