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磊砢  拼音:lěi luǒ
1.众多、堆累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蜀石黄碝,水玉磊砢。」
2.壮大的样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万楹丛倚,磊砢相扶。」
3.树木多节目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
4.形容性情、才华卓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
《國語辭典》:异事(異事)  拼音:yì shì
1.非常的事情。《礼记。曲礼下》:「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
2.不同的职务。《诗经。大雅。板》:「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3.其他的事。《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4.怪事。宋。苏轼〈登州海市〉诗:「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红楼梦》第二回:「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國語辭典》:盘陀(盤陀)  拼音:pán tuó
1.石头不平。宋。苏轼〈游金山寺〉诗:「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2.曲折回旋。《水浒传》第四七回:「前门打紧,路杂难认,一遭都是盘陀路径,阔狭不等。」也作「盘蛇」。
3.马鞍。唐。杜甫〈魏将军歌〉:「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國語辭典》:无宁(無寧)  拼音:wú níng
宁可。《论语。子罕》:「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也作「毋宁」。
《國語辭典》:偏重  拼音:piān zhòng
只注重一方面。《左传。哀公十六年》:「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宋。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镕金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國語辭典》:轗轲(轗軻)  拼音:kǎn kē
1.形容车行颠簸不顺的样子。
2.比喻人不得志。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高生!男儿轗轲徒骚首,入市脱衣且沽酒。」
《國語辭典》:拥肿(擁腫)  拼音:yǒng zhǒng
1.隆起而不平直。《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2.形容肥胖笨重、不灵巧。唐。韩偓 诗:「饷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蓑衣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续录二》:「京都有富室子,形状拥肿,步履蹒跚。」也作「臃肿」。
《漢語大詞典》:颇类(頗類)
亦作“ 颇纇 ”。
(1).偏颇不平。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类,狱之放纷。” 孔颖达 疏:“ 服虔 读类为纇,解云:‘颇,偏也;纇,不平也。’”
(2).引申指瑕疵,缺点。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礪之不工、颇纇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國語辭典》:怨恨  拼音:yuàn hen
埋怨忿恨。《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漢語大詞典》:崎嵚(崎嶔)
(1).形容山路险阻不平。
(2).指崎岖的山路。
(3).引申指艰难险阻。
(4).犹坎坷。困顿不得志。 宋 刘敞 《种蔬》诗之一:“聊以资素饱,身世实崎嶔。”
《國語辭典》:动荡(動蕩)  拼音:dòng dàng
不安定、不平静。如:「局势动荡」。
《國語辭典》:动荡(動盪)  拼音:dòng dàng
晃动、不稳定。如:「目前时局动荡,到处人心惶惶。」
《漢語大詞典》:希阔(希闊)
亦作“ 希濶 ”。
(1).稀疏;稀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 宋 朱熹 《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四》:“境内观寺鐘鼓相闻……而先王礼义之宫所以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希阔,合军与县仅有三所而已。”
(2).长久。汉书·礼乐志:“春秋乡射,作於学官,希阔不讲。故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鏗鎗,不晓其意。”宋史·礼志二十:“ 五代 以来,正衙既废,而入閤亦希阔不讲, 宋 復行之。”
(3).不平常;罕见。 宋 苏轼 《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於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羣起而誚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省状元同郡:“至 淳祐 甲辰,省元 徐霖 、状元 留梦炎 皆 三衢 人。一时士林歆羡,以为希阔之事。”
(4).指久别的情怀。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王矩》:“ 矩 省奏,为 杜灵之 ,入船共语,称叙希濶。”
《國語辭典》:愤世(憤世)  拼音:fèn shì
愤恨世事的不平。如:「世风日下,竟有愤世分子专做些危害社会安宁的事,令人忧心。」
《漢語大詞典》:颠蹶(顛蹶)
亦作“ 颠蹷 ”。
(1).颠倒失次。管子·小匡:“ 桓公 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 小白 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於下,以为天子羞。’”
(2).倒仆;跌落。战国策·齐策三:“颠蹶之请,望拜之謁,虽得则薄矣。” 鲍彪 注:“颠,倒;蹶,僵也。言其请救之急。”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芘之而误者,譬如荫朽树之被笮也,彼尚不能自止其颠蹶,亦安能救我之碎首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颠蹷。” 何垠 注:“颠,倒也。蹙音厥,僵也。”
(3).困顿挫折。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 爱州 。 磻叟 虽至颠蹶,輒不敢以其道自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早年气盛,鋭於进取,自谓卿相可立致,卒致颠蹶。”
(4).覆亡;毁灭;失败。明史·曹文诏周遇吉等传赞:“ 曹文詔 等秉驍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 清 顾炎武 《天津》诗:“呜呼事一乖,宇宙遂颠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湘路纪事》:“倘第一问题即遭颠蹶,将来牵动全局,貽笑远人,万万无以自解。”
(5).犹颠狂。朱子语类卷一○四:“如今都教坏了后生,箇箇不肯去读书,一味颠蹷没理会处,可惜!可惜!” 明 刘基 《天说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狂乱反常,颠蹶披猖,中天之病气而不知其所为也。”
(6).动荡不平貌。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萃》:“雀行求食,出门见鷂,颠蹶上下,几无所处。” 宋 秦观 《海康书事》诗之九:“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7).指行走不平稳貌。 许杰 《台下的喜剧》:“ 二木 老婆紧抱起她的小孩,在密集着板凳的中间,颠蹶的走出。”
《國語辭典》:岖嵚(嶇嶔)  拼音:qū qīn
形容山势险峻。《文选。王褒。洞箫赋》:「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文选。范晔。乐游应诏诗》:「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