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悠扬
观望
苍黄
乱飞
辗转
琐琐
飘忽
荧惑
憧憧
疑惑
攀缘
闪闪
冰炭
趑趄
闪烁
《國語辭典》:悠扬(悠揚)  拼音:yōu yáng
1.飘忽不定的样子。唐。钱起 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唐。刘禹锡〈秋萤引〉:「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2.形容声音回荡,传扬很远。《西游记》第二一回:「山凹里果有一座禅院,只听得钟磬悠扬,又见那香烟缥缈。」《儒林外史》第三○回:「音韵悠扬,足唱了三顿饭时候才完。」
3.长远貌。宋。洪适《隶释。卷八。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
4.太阳西下的样子。南朝梁。萧子晖〈冬草赋〉:「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唐。李频〈送边将〉诗:「悠扬落日黄云动,莽苍阴风白草翻。」也作「悠阳」。
《國語辭典》:观望(觀望)  拼音:guān wàng
1.静观事变,以待决定。《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2.迟疑不决。如:「观望不前」。
《國語辭典》:苍黄(蒼黃)  拼音:cāng huáng
1.黄绿色。《黄帝内经素问。卷二○。五常政大论》:「其味酸甘,其色苍黄。」
2.匆促忙乱的样子。《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郑虔传》:「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
《漢語大詞典》:乱飞
在空中无秩序地飞过或顺风而行。例如:子弹向四面八方乱飞。
不定地从一地方移到另一地方。例如:在院子里到处乱飞的小鸟。
《國語辭典》:辗转(輾轉)  拼音:zhǎn zhuǎn
1.翻来覆去睡不著觉。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唐。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也作「展转」。
2.曲折、间接。如:「这消息是辗转得知的。」也作「展转」。
《國語辭典》:琐琐(瑣瑣)  拼音:suǒ suǒ
1.鄙陋、平庸。《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北史。卷二一。崔宏传》:「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2.形容声音细碎叨絮。唐。杜牧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诗:「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封神演义》第九三回:「既将军有猜疑之念,贫道又何必在此琐琐也?」
《國語辭典》:飘忽(飄忽)  拼音:piāo hū
1.来往不定。如:「这批盗贼的行踪飘忽,出没无定。」东周战国。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
2.迅捷、一瞥即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宋。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词:「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國語辭典》:荧惑(熒惑)  拼音:yíng huò
1.古代指火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察刚气以处荧惑」句下司马贞索隐引《春秋纬。文耀钩》:「赤帝熛怒之神,为荧惑焉,位在南方,体失则罚出。」汉。王充《论衡。变虚》:「有善行必有善政,政善则嘉瑞臻,福祥至。荧惑之星,无为守心也。」
2.迷惑、眩惑。汉。桓宽《盐铁论。论诽》:「夫苏秦张仪,荧惑诸侯,倾覆万乘,使人主失其所持。」也作「营惑」。
《國語辭典》:憧憧  拼音:chōng chōng
1.往来不停的样子。《易经。咸卦。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2.心神不定的样子。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
3.摇曳不定的样子。汉。王充《论衡。恢国》:「光武起,过旧庐,见气憧憧上属于天。」
《國語辭典》:疑惑  拼音:yí huò
怀疑、不明白。《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瓘恐维疑惑,乃引三千兵去了。」《文明小史》第七回:「心下好生疑惑。又问兵役道:『庙里后花园,可曾仔仔细细查过没有?』」
《國語辭典》:攀缘(攀緣)  拼音:pān yuán
1.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上升。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华阳洞门》:「肌肤不小损,睨穴中正黑如夜,攀缘不能施力。」也作「攀援」。
2.佛学上指心追随外境而多变。《首楞严经》卷一:「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國語辭典》:闪闪(閃閃)  拼音:shǎn shǎn
1.光线明灭不定的样子。宋。袁桷 次韵李伯宗苦热诗:「庭院无眠夜气深,繁星闪闪漏沉沉。」
2.动摇的样子。唐。杜甫 望兜率寺诗:「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
《國語辭典》:冰炭  拼音:bīng tàn
性质相反,彼此不能相容。《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两不相投,谓之冰炭。」
《國語辭典》:趑趄  拼音:zī jū
想前进却又不敢。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漢語大詞典》: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 犹恣睢。狂妄、凶暴;放纵肆扰。晋书·华谭传:“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魏书·崔楷传》:“ 定州 逆虏,趑趣北界; 鄴下 兇烬,蚕噬腹心。”魏书·乐志:“ 晋 氏失政,中原纷荡。 刘 石 以一时姦雄,跋扈 魏 赵 ; 苻 姚 以部帅强豪,趦趄 关 辅 。”《隋书·高祖纪上》:“ 陈頊 因循伪业,自擅 金陵 ,屡遣丑徒,趑趄 江 北。公指麾藩镇,无不摧殄。”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隐 禀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
《國語辭典》:闪烁(閃爍)  拼音:shǎn shuò
1.光线不定的样子。南朝梁。王僧孺〈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锵。」《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那剑光闪烁,杀气峥嵘。」
2.说话吞吐遮掩,不肯直截了当说出实情。如:「闪烁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