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无时
行云
时而
不听
无常
漂泊
去就
浮世
翻覆
浪迹
向背
飞蓬
游魂
一掬
颉颃
《國語辭典》:无时(無時)  拼音:wú shí
指任何时刻或随时。宋。欧阳修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词:「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宋。陆游 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國語辭典》:行云(行雲)  拼音:xíng yún
1.流动的云。《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2.女神。参见「行雨朝云」条。唐。杜甫 雨不绝诗:「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3.借指所思念的人。唐。李白〈久别离〉诗:「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南唐。冯延巳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國語辭典》:时而(時而)  拼音:shí ér
表示动作或情况不时地重复发生。如:「这几天时而放晴,时而下雨,天气阴晴不定。」
《漢語大詞典》:不听(不聽)
(1).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齐侯 不听左右, 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 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
(2).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
(3).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 郑玄 注:“简,诚也。有其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 孔颖达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虽有旨意,无诚实之状,则不听之,不论以为罪也。”
《國語辭典》:无常(無常)  拼音:wú cháng
1.时常变动。如:「喜怒无常」、「晴雨无常」。《三国演义》第三七回:「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西游记》第一○回:「想那梦中之龙,哭啼啼哀告求生,岂知无常,难免此患。」
2.俗以为死的代称。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若是太保不肯,我就在此寻个无常也。」
3.佛教用语。指刹那生起,生已即灭,生生灭灭转变不已。《大智度论》卷三:「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
4.能勾人魂魄,使人死亡的鬼差。《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阎君得旨,便差无常小鬼,将重湘勾到地府。」
《國語辭典》:漂泊  拼音:piāo bó
比喻生活不固定,居无定所,犹如在水上漂流。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也作「飘泊」、「飘薄」。
《國語辭典》:去就  拼音:qù jiù
1.取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2.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
3.体统、礼数。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四。赵士藻》:「汝曹为士大夫,当知去就。」
4.行为举动。《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畿传》:「且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馀人。」
《國語辭典》:浮世  拼音:fú shì
人间、俗世。唐。高骈 遣兴诗:「浮世忙忙蚁子群,莫嗔头上雪纷纷。」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觑百年浮世,似一梦华胥。」
《國語辭典》:翻覆  拼音:fān fù
1.倾倒、翻转。如:「他酒后驾车,转弯时一不留意,车子翻覆,人也受了重伤。」
2.反覆,变易无常。唐。王维 酌酒与裴迪诗:「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國語辭典》:浪迹(浪跡)  拼音:làng jī
行踪无定,到处流浪。如:「他婚姻、事业两失意后,浪迹天涯,不愿返乡。」晋。戴逵〈栖林赋〉:「浪迹颍湄,栖景箕岑。」唐。李白〈酬谈少府〉诗:「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
《國語辭典》:向背  拼音:xiàng bèi
拥护与反对。如:「以问卷调查民意之向背。」《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传七。魏了翁》:「入奏,极言事变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邻寇动静。」
《國語辭典》:飞蓬(飛蓬)  拼音:fēi péng
1.随风飘荡的蓬草。常用以比喻散乱、飘摇不定的事物。《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清。蒋士铨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词:「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
2.植物名。菊科飞蓬属,多年生草本。茎高五至六十公分馀。叶披针形,两面披毛,全缘或具一至数个小尖齿,常自叶腋分枝。秋日枝稍开黄白花。瘦果具多层白色长冠毛,藉风力散布。广布北温带各地。
《國語辭典》:游魂(遊魂)  拼音:yóu hún
1.飘荡无定所的灵魂。《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2.比喻游动不定。《宋书。卷八六。刘勔传》:「虏围逼汝阴,游魂二岁,为张景远所挫,不敢渡淮。」
《漢語大詞典》:一掬
亦作“ 一匊 ”。 两手所捧(的东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传:“两手曰匊。”文子·上德:“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胡荽:“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 唐 贾岛 《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清 丘逢甲 《去岁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诗:“西风一掬哀时泪,流向秋江作怒涛。” 闻一多 《收回》诗:“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
《國語辭典》:颉颃(頡頏)  拼音:xié háng
1.鸟飞上飞下,跳跃的样子。《文选。张衡。归田赋》:「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聊斋志异。卷一。王成》:「进退颉颃,相持约一伏时,玉鹑渐懈。」
2.不相上下。《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序》:「颉颃名辈,并综采繁缛。」明。李玉《占花魁》第二三出:「性度粗疏豪放,与刘伶伯仲,阮籍颉颃。」
3.刚直傲慢。《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苟出不可以直道也,颉颃以傲世。」
4.奇特的言辞。《文选。扬雄。解嘲》:「是故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
《漢語大詞典》:颉亢(頡亢)
见“ 頡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