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两心(兩心)  拼音:liǎng xīn
1.两人心思。唐。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2.二心、异心。《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國語辭典》:异心(異心)  拼音:yì xīn
贰心,背叛的心意。《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晋。傅玄〈西长安行〉诗:「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
《國語辭典》:两意(兩意)  拼音:liǎng yì
1.二心、异心。汉。无名氏〈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2.不同的意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场屋之文,专尚偶丽,题虽无两意,必欲釐而为二,以就对偶。」
《國語辭典》:异志(異志)  拼音:yì zhì
1.叛离的心意。《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
2.超乎常人的心志。唐。张怀瓘《书断。卷一。八分》:「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早年入学,屡有灵奇。」
《國語辭典》:违心(違心)  拼音:wéi xīn
1.违背本心、不出于内心。《北史。卷三一。高允传》:「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
2.怀有二心。《左传。桓公十一年》:「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六出:「请留待他时论功行赏,若有违心,皇天鉴,决不爽。」
《漢語大詞典》:贰志(貳志)
异志;二心。左传·宣公十七年:“举言羣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周书·宇文测传:“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 宋 石介 《郓城县新堤记》:“天覆地载之内,一用 宋 正朔,罔敢贰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妓妾守志:“ 佛奴 亦泣下,誓无贰志。”
分類:异志二心
《漢語大詞典》:它心
二心;异心。《汉书·赵充国传》:“奉厚币,拊循众 羌 ,諭以明詔,宜皆乡风。虽其前辞尝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
分類:二心异心
《漢語大詞典》:它肠(它腸)
犹二心。汉书·卫绾传:“上以为廉,忠实无它肠,乃拜 綰 为 河间王 太傅。” 颜师古 注:“心肠之内无它恶。”
分類:二心
《漢語大詞典》:疑背
犹二心。 唐 高适 《秋胡行》:“从来自隐无疑背,直为君情也相会。” 刘开扬 笺注:“疑背,犹二心也。”
分類:二心
《漢語大詞典》:贰虑(貳慮)
二心;三心二意。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 公孙鞅 之事 孝公 也,极力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
《國語辭典》:无他(無他)  拼音:wú tā
1.别无他故。《孟子。告子下》:「无他,戚之也。」
2.别无二心。《国语。晋语三》:「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心事秦,有死无他。』」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非悯其才,非悯其德,悯其方寸之无他也。」
《國語辭典》:无他(無他)  拼音:wú tuō
无害、无恙。他,本作它,亦作佗,古蛇字。上古草居多蛇患,故以「无它」为问候语。《唐语林。卷一。德行》:「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國語辭典》:忠诚(忠誠)  拼音:zhōng chéng
忠心诚挚。《荀子。尧问》:「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三国演义》第七三回:「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
《國語辭典》:向背  拼音:xiàng bèi
拥护与反对。如:「以问卷调查民意之向背。」《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传七。魏了翁》:「入奏,极言事变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邻寇动静。」
《國語辭典》:不贰(不貳)  拼音:bù èr
忠诚不怀二心。《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文选。张衡。思玄赋》:「恭夙夜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
《國語辭典》:不贰过(不貳過)  拼音:bù èr guò
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國語辭典》:趑趄  拼音:zī jū
想前进却又不敢。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漢語大詞典》: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 犹恣睢。狂妄、凶暴;放纵肆扰。晋书·华谭传:“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魏书·崔楷传》:“ 定州 逆虏,趑趣北界; 鄴下 兇烬,蚕噬腹心。”魏书·乐志:“ 晋 氏失政,中原纷荡。 刘 石 以一时姦雄,跋扈 魏 赵 ; 苻 姚 以部帅强豪,趦趄 关 辅 。”《隋书·高祖纪上》:“ 陈頊 因循伪业,自擅 金陵 ,屡遣丑徒,趑趄 江 北。公指麾藩镇,无不摧殄。”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隐 禀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