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榻依陈
 
一榻容孺子
 
一榻容孺紫
 
一榻陈蕃
 
一榻高悬
 
下尘榻
  
下榻荣
 
下榻见贤
 
仲举思
 
优贤榻
 
延榻
 
徐孺榻
    
悬踏
 
拂榻
 
招徐稚
  
挂尘榻
  
故榻
 
榻尘
 
榻正悬
 
榻留徐稚
 
榻空悬
 
留宾榻
 
登榻
   
至两榻
 
旧榻悬尘
   
郡斋榻
 
陈公榻
  
陈蕃怜
 
陈蕃悬榻
  
陈蕃礼高士
 
陈蕃解榻
 
高人榻
 
高悬一榻

相关人物
周璆
 
徐稚
 
陈蕃(字仲举)


《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徐稚〉~746~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陈蕃〉~259~
太尉李固表荐,徵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璆字孟玉,临济人,有美名。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馀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简释

徐孺榻:指礼贤重才,或指礼遇宾客。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濒接李膺杯。”


例句

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

何武劾腐儒,陈蕃礼高士。 刘禹锡 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陈蕃待客应悬榻,宓贱之官独抱琴。 刘长卿 送宇文迁明府赴洪州张观察追摄丰城令

陈蕃悬榻待,谢客枉帆过。 刘长卿 送李校书适越谒杜中丞

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刘长卿 送贾三北游

酒倦临流醉,人逢置榻迎。 司空曙 送张弋

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 司空曙 送柳震归蜀

陈公有贤榻,君去岂空还。 司空曙 送郑况往淮南

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孟浩然 荆门上张丞相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孟浩然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宋之问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 岑参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颁条忝贵郡,悬榻久相望。 崔善为 答王无功冬夜载酒乡馆

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 崔融 哭蒋詹事俨

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张九龄 钱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才子登科去,诸侯扫榻迎。 张乔 送友人归袁州

悬榻迎宾下,趋庭学礼闻。 张垍 奉和岳州山城

去官惭比谢,下榻贵同徐。 戴叔伦 奉陪李大夫九日宴龙沙

登舟惭郭泰,解榻愧陈蕃。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管宁穿亦坐,徐孺去常悬。 李德裕 恩山居一十首忆葛胜木禅床

深谢陈蕃怜寂寞,远飞芳字警沉迷。 李涉 和尚书舅见寄

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 李白 奉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李白 寄崔侍御

宾馆尽开徐稚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李群玉 将欲南行陪崔八宴海榴亭

复此开悬榻,宁唯入后堂。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

李门余妄进,徐榻君恒设。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徐榻不知倦,颍川何以酬。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还将徐孺子,处处待高人。 杜甫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南征问悬榻,东逝想乘桴。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悬。 杜甫 赠李十二丈别

解榻再见今,用才复择谁。 杜甫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国千钟逼老莱。 杜荀鹤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郑乡空健羡,陈榻未招延。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榻因徐孺解,醴为穆生陈。 窦庠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庾亮楼何阨,陈蕃榻更崇。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仆射

自当徐孺榻,不是谢公亭。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

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

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 罗隐 南康道中

一榻偶依陈太守,三年深忆祢先生。 罗隐 安陆赠徐砺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罗隐 重送朗州张员外

含情非迟客,悬榻但生尘。 羊士谔 早春对雨

谁敢强登徐稚榻,自怜还学谢安吟。 蒋肱 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

宾馆尽开徐稚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

重花不隔陈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墙。 钱起 寻司勋李郎中不遇

方辞郡斋榻,为酌离亭樽。 韦应物 送豆卢策秀才

置榻宿清夜,加笾宴良辰。 韦应物 送陆侍御还越

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 韦应物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叨承解榻礼,更得问缣游。 高适 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

解榻情何限,忘言道未殊。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

《国语辞典》:高悬(高悬)  拼音:gāo xuán
高高的悬挂著。《五代汉。王粲。莺赋》:「览堂隅之笼鸟,独高悬而背时。」后比喻特殊出众。《儒林外史》第二回:「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
《分类字锦》:珠帐高悬(珠帐高悬)
唐彦谦 咏葡萄诗 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
分类:葡萄
《漢語大詞典》:高悬月旦(高懸月旦)
后汉书·许劭传:“初, 劭 与 靖 ( 许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后以“高悬月旦”比喻主持考试。儒林外史第二回:“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
分類:主持考试
《分类字锦》:汎滥高悬(汎滥高悬)
王损之秋河赋势则昭回既阑干而远映时方萧瑟亦汎滥而高悬
分类:天河
《國語辭典》:秦镜高悬(秦鏡高懸)  拼音:qín jìng gāo xuán
秦镜,明镜。能分辨是非、善恶。参见「秦镜」条。秦镜高悬比喻官吏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正无私。也作「明镜高悬」。
《國語辭典》:秦镜(秦鏡)  拼音:qín jìng
传说秦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鉴别人心邪正。见《西京杂记》卷三。后用以指明镜,能分辨是非、善恶。唐。刘长卿 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诗:「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唐。元稹〈谕宝〉二首之二:「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
《分类字锦》:蜡光高悬(蜡光高悬)
李贺 宫娃歌 蜡光高悬照纱空。
分类:
《國語辭典》:明镜高悬(明鏡高懸)  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比喻官吏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呀,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三侠五义》第八四回:「望乞众位大人明镜高悬,细细详查是幸。」也作「高抬明镜」、「秦庭朗镜」、「秦镜高悬」。
《漢語大詞典》:危悬(危懸)
高悬。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分類:高悬
《漢語大詞典》:标悬(標懸)
高悬。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新闻纸报告栏中,异军特起者,小説也;四方輦致,掷作金石声,五都标悬,烁若云霞色者,小説也。”
分類:高悬
《國語辭典》:参天(參天)  拼音:cān tiān
1.高出天际。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树木参天,草莱遍地。」
2.德与天相配。语本《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漢語大詞典》:悬危(懸危)
谓高悬欲坠。 唐 杜审言 《南海乱石山作》诗:“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
分類:高悬
《漢語大詞典》:高榜
(1).高悬的告示。 宋 苏轼 《高溪有会景亭予欲迁之而力未暇特为制名曰招隐仍为诗以告来者庶几迁之》:“飞簷临古道,高榜劝游人。”
(2).科举时代张贴的录取名单。河北梆子《喜荣归》:“我只说你到京城高榜得中,谁料想落一个乞讨回程!”
《漢語大詞典》:虹泉
瀑布。远望如高悬天际,故称。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虹泉电射,云木虚吟。” 唐 薛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雾隐长林成翠幄,风吹细雨即虹泉。”
《漢語大詞典》:悬桥(懸橋)
高悬的桥。 唐 李端 《赠道者》诗:“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羽节轻。” 任鸿隽 《岁暮杂咏》:“我行悬桥上,万松相交并。” 萧华 《南渡乌江》:“约在五十公尺高的地方,是用两根树木架成的一座悬桥。”
分類:高悬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汉朝南昌太守陈蕃,不喜宾客,惟敬重徐稚,特设一榻,徐来则放下接待,去则悬起。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指礼贤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三国演义》第四回:「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漢語大詞典》:徐榻
见“ 徐稺榻 ”。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沈 郎。”
分類:陈蕃太守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沈 郎。”
分類:陈蕃太守
《國語辭典》:悬榻(懸榻)  拼音:xuán tà
汉代陈蕃做太守时不接宾客,惟与徐稚相善,稚来,特设一床榻,徐稚走后,即将床榻悬挂起来。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后指以礼接待贤人。北周。庾信〈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清。陈曾寿〈浣溪沙,花径冥冥取次行〉词:「悬榻经年虚望眼,寄声几度损吟魂?」
《國語辭典》:扫榻(掃榻)  拼音:sǎo tà
1.清扫床上的灰尘。宋。葛长庚〈懒翁斋赋〉:「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2.汉代太守陈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到来时特设一榻。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后以扫榻表示欢迎嘉宾。宋。陆游〈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西湖佳话。西冷韵迹》:「妾既邀鲍先生到此,本当扫榻,亲荐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而非慷慨相赠之初心。」
《漢語大詞典》:挂榻
(1).谓礼待贤士。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邦君佇德,寧无挂榻之思;州将钦风,应有题车之命。”参见“ 下榻 ”。
(2).指寺院中暂住的过往僧人。《西游记》第九三回:“寺中听説到了东土 大唐 取经僧人,寺中若大若小,不问长住、挂榻、长老、行童,一一都来参见。”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汉朝南昌太守陈蕃,不喜宾客,惟敬重徐稚,特设一榻,徐来则放下接待,去则悬起。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指礼贤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三国演义》第四回:「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漢語大詞典》:稚榻
亦作“穉榻”。 小床。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之一:“花深穉榻迎何客,月在膺舟醉几人。”
《漢語大詞典》:置榻
后汉书·陈蕃传:“郡人 周璆 ,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 唐 崔融 《哭蒋詹事俨》诗:“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
分類:礼贤
《漢語大詞典》:解榻
东汉 陈蕃 任 豫章 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 南州 高士 徐稺 来时特设一榻, 徐稺 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 乐安 太守时,亦曾为郡人 周璆 “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又《陈蕃传》。后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唐 白居易 《叙法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好风迎解榻,美景待搴帷。” 宋 王禹偁 《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一日 潘生 与之偕行,惠然肯顾,因解榻以延之。” 清 归庄 《哭张十翰林四十六韵》:“开樽虽 北海 ,解榻必 南州 。”
《漢語大詞典》:设榻(設榻)
(1).设置床榻。新唐书·韦縚传:“朔日於 宣政 设榻,东向置案, 縚 坐读之。”
(2).后汉书·徐穉传载: 徐穉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时 陈蕃 为太守,不接待宾客,“唯 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以“设榻”指款待敬重的宾客或知交。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我期霰雪时,来听幽声卧。应当为设榻,勿使赏心剉。” 明 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诗:“曾约溪村访钓竿,数年设榻待君欢。”
《漢語大詞典》:陈榻(陳榻)
见“ 陈蕃榻 ”。
《漢語大詞典》:陈蕃榻(陳蕃榻)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
《漢語大詞典》:陈蕃榻(陳蕃榻)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