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制狱(制獄)
(1).断案。大戴礼记·保傅:“不中於制狱。”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春秋原罪,《甫刑》制狱。” 唐 元稹 《琵琶歌》:“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
(2).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新唐书·狄仁杰传:“会为 来俊臣 所构,捕送制狱。”宋史·张方平传:“﹝ 张方平 ﹞尝荐 軾 为諫官。 軾 下制狱,又抗章为请。” 明 陆粲 《庚巳编·方学》:“ 江阴 士人 徐经 於主文者有夤缘,为 华给事中 昶 所奏,下制狱验问。”
《漢語大詞典》:簿决
谓断案。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网疏囚引法,簿决吏惊神。”
分類:断案
《漢語大詞典》:刑断(刑斷)
断案。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分類:断案
《漢語大詞典》:霹雳手(霹靂手)
(1).断案的快手。旧唐书·裴漼传:“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 崇义 促 琰之 使断之, 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靂手’。”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钱穆 内相本以文翰风流著称……因决一大滞狱,内外称之。会朝处, 苏长公 誉之曰:‘所谓霹靂手也。’” 明 于谦 《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靂手,遇事颇神速。”
(2).称能吏为“霹靂手”。 宋 楼钥 《送制帅林和叔归》诗:“姦胥及强吏,时用霹靂手。”
(3).指才思敏捷,声名很大的人。 茅盾 《化悲痛为力量》:“他( 郭沫若 )以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出现,震惊海内,竞相传阅,认为他是当时诗坛的霹雳手。”
《漢語大詞典》:司李
(1).官名。即司理。 清 周亮工 《理信存稿序》:“且天下知司李一官,係於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彰彰如是。” 清 李渔 《比目鱼·定优》:“在下是 汀州 司李的管家。我老爷前去上任,假道贵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后生举进士,授 延安 司李,携家之任。” 吕湛恩 注:“推官号为司李,亦称司理。” 何垠 注:“司李,李,通‘理’,狱官也。”详“ 司理 ”。
(2).执法,断案。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於掌兵,不諳会计而敢於理财,不习法律而敢於司李。”
《漢語大詞典》:司理
(1).执法;主管狱讼刑罚。 汉 扬雄 《廷尉箴》:“ 殷 以刑颠, 秦 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謁。”晋书·刑法志:“夫刑者,司理之官。”
(2).官名。 五代 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 宋太祖 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 开宝 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 元 废。 明 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 , 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束装北上,道经 扬州 、 扬州 司理乃是 王生 乡亲,开门置酒相待。”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司理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3).主持;掌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兴省郡县钱穀库,以司文武官员俸值公费,立官司理,每月报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明珠家累世富厚》:“ 明太傅 广置田产,市买奴僕,厚加赏賚,使其充足,无事外求。立主家长,司理家务。” 孙中山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本会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位……差委二位,以专司理会中事务。” 洪深 《五奎桥》:“‘五奎’,一般乡下人迷信是司理命运的天上的星宿。”
(4).管事;董事。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六章:“大同之世,每一院如一小国,学者即其人民,教习、司理即其公、卿、士夫也。” 欧阳山 《苦斗》七四:“‘我的意思,这司理的职位,非他担当不可。’大家都赞成 麦荣 当司理。”
《漢語大詞典》:讼理(訟理)
(1).谓断案公平,无冤案。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颜师古 注:“讼理,言所讼见理而无冤滞也。”
(2).控诉,诉讼。魏书·恩倖传·茹皓:“其父因 皓 讼理旧勋,先除 兖州 阳平 太守,赐以子爵。”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或传 嵩 有田在 亳 宋 间,武人夺而有之, 嵩 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辰后, 成 往访 周 ,始知入城讼理。”
《漢語大詞典》:平刑
公平地处理案件;断案。汉书·谷永传:“平刑释寃,以理民命。”晋书·天文志上:“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理,主平刑断狱也。” 宋 苏洵 《族谱后录》上篇:“至 周 ,有 忿生 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 周公 称之。” 明 唐顺之 《礼部郎中李君墓志铭》:“虽职专平刑,而泽之及人,不独鞫讯讞论间而已。”
《漢語大詞典》:断案(斷案)
亦作“ 断桉 ”。
(1).审判诉讼案件。宋史·选举志一:“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新民晚报》1984.10.6:“前后派了三名御史勘核,均未得出结论。 武则天 又委派善于断案的 张楚金 前往核办。”
(2).论断;结论。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或凭册籍以为断案,或依 孔 、佛以为 泰山 歟!” 梁启超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而多数果足为政治之鵠与否,更当就其国民自身之程度以求之,非可漫然下简单的断案也。” 郭沫若 《断断集·七请》:“我说的‘有了意识便无论什么都好’,正和一定要做口号标语诗的断案搭不上来。”
(3).形式逻辑三段论法中的结论。
《漢語大詞典》:决平(決平)
谓公平断案。语本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分類:公平断案
《漢語大詞典》:推事
(1).推尊侍奉。宋书·南平王铄传:“ 鑠 素不推事 世祖 ,又为 元凶 所任,上乃以药内食中毒杀之。”南史·范云传:“ 梁武 与兄 懿 卜居东郊之外, 云 亦筑室相依……因是尽心推事。”
(2).推荐职务。南齐书·张岱传:“若以家贫赐禄,此所不论;语功推事,臣门之耻。”
(3).勘断案件。亦为官名。 宋 代称大理寺推丞、评事。后亦以泛称法官、审判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敕令能推事人勘当取实。”宋史·职官志五:“左右推事有飜异者互送,再有异者朝廷委官审问,或送御史臺治之。” 郭沫若 《初出夔门》二:“京官是同县的举人,也是在 日本 留过几个月学的,在做着高等审判厅的推事。” 马南村 《燕山夜话·“推事”种种》:“古今审判案件的官员叫做‘推事’,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法院的审判员。”
《漢語大詞典》:断例(斷例)
(1).断案的准则。晋书·杜预传:“与车骑将军 贾充 等定律令,既成, 预 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2).某种决定适用的范围。南史·宋纪上·武帝:“时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断,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晋陵 者不在断例。”
《漢語大詞典》:看语(看語)
审断案子的文辞。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看语即审单也,亦曰讞语。其法或先断一语而后序事,或先序事而后断,必须前后照应……大约据招供以序事,依律例以断罪,辩论精详,使无驳竇,能事毕矣。”
《漢語大詞典》:强合和成
旧时断案用语。谓男子始以暴力求合于女子,后得与之和奸。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鞫奸》:“如但始而闻声,邻人方且窃听;忽喧声乍止,是始强而终以和成者也……按律以强合、以和成犹非强之文,则不得以强坐绞矣。或曰,强合和成,盖谓初次强合,后皆和成,非指此一次而言也。”
《漢語大詞典》:秦镜高悬(秦鏡高懸)
比喻官吏断案公正严明。 清 李渔 《比目鱼·骇聚》:“若非 秦 镜高悬,替老夫伸寃雪枉,不止陨身败名,亦且遗臭万年。”参见“ 秦镜 ”。
《漢語大詞典》:秦镜(秦鏡)
亦作“ 秦鑑 ”。 传说 秦始皇 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西京杂记卷三:“ 高祖 初入 咸阳宫 ,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捫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臟,歷然无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 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唐 司空曙 《故郭婉仪挽歌》:“一日辞 秦 镜,千秋别 汉 宫。” 宋 周邦彦 《风流子·大石》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后亦用以称颂官吏清明,善于断狱。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曲巷高门行》:“伏闕难留直指公(即 张慎学 ),长悬 秦 镜照 吴中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邓县尹》:“真心为民,细心辨事,不辞辛苦,不惮繁冗,魑魅情弊,焉能逃 秦 鑑哉!”
《漢語大詞典》:卖狱(賣獄)
谓受贿后枉法断案。旧唐书·戴胄传:“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