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朗吟
高声吟诵。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女﹞执红笺题诗一首,笑授 暇 , 暇 因朗吟之。” 宋 张炎 《台城路·送周方山之吴》词:“朗吟未了 西湖 酒,惊心又歌南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朗吟数百言,句句手自击节。” 郭沫若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中国 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 清 朱焘 《北窗呓语》:“始则一蝉朗吟,渐而羣蝉竞和。”
《國語辭典》:咆哮  拼音:páo xiāo
野兽的怒吼。唐。常建〈空灵山应田叟〉诗:「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三国演义》第三回:「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國語辭典》:咆哮  拼音:páo xiào
1.形容人在激怒时的吼叫。如:「大声咆哮」、「咆哮如雷」。
2.形容人气势勇猛刚健的样子。《抱朴子。外篇。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唐。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一呼而猛气咆哮,再叱而雄姿抑扬。」
《國語辭典》:山呼  拼音:shān hū
汉武帝登嵩山,群臣三呼万岁,称为「山呼」。见《汉书。卷六。武帝纪》。后以此作为臣民祝颂天子之辞。唐。卢纶 皇帝感词四首之一:「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西游记》第一○回:「山呼万岁,华祝千秋。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也作「呼嵩」、「三呼」、「嵩呼」。
《國語辭典》:嵩呼  拼音:sōng hū
古时对天子的祝颂辞。参见「山呼」条。《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宫女们持了宫扇,簇拥著天子升了宝座,一个个嵩呼舞蹈。」《红楼梦》第六三回:「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
《國語辭典》:宣扬(宣揚)  拼音:xuān yáng
宣布传扬。《汉书。卷八一。匡衡传》:「臣衡材驽,无以辅相善义,宣扬德音。」《西游记》第八回:「那如来微开善口,敷演大法,宣扬正果。」
《國語辭典》:高言  拼音:gāo yán
高妙的言论,尤指歌辞。《荀子。非十二子》:「行伪险秽,而彊高言谨悫者也。」《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诗》:「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漢語大詞典》:抗言
(1).高声而言。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 旦 。”周书·窦毅传:“ 毅 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 宋 董弅 《闲燕常谈》:“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 辅之 者,固难其人。” 明 宋濂 《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园昭法师若公塔铭》:“时内侍监 鱼朝恩 怙贵诞肆,宰相 元载 亦敛容避去。 造 与殿中侍御史 李衎 抗言折之,世称直臣。”
(2).对面交谈。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客从远方来》:“畴昔与君知,抗言谈在昔。” 龚尔位 《开岁述怀》诗:“岁新人惟旧,抗言多良儔。”
《國語辭典》:引吭  拼音:yǐn háng
1.鸟鸣。《宋史。卷四八三。列国世家六。漳泉陈洪进传》:「有苍鹤翔集内斋前,引吭向洪进。」
2.放开喉咙吟诗或歌唱。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诗:「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铿轰。」
《漢語大詞典》:朗咏(朗詠)
高声吟诵。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巖,朗咏长川。” 李周翰 注:“朗,高也。凝思坐於幽巖,高咏临於长川。”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方披襟朗咏,饯斜光於碧岫之前;散髮高吟,对明月於青溪之下。” 元 于立 《春游天湖》诗:“朗咏《招隐》作,悲吟《黄竹》章。”
《國語辭典》:举哀(舉哀)  拼音:jǔ āi
晚近丧礼用语,办丧事时高声号哭,以示哀恸。《三国演义》第四○回:「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然后举哀报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刘元普设三牲礼仪,亲自举哀拜奠。」
《國語辭典》:朗诵(朗誦)  拼音:lǎng sòng
高声诵读诗文。《三国演义》第六○回:「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也作「朗读」。
《漢語大詞典》:唱到
谓被点到名时高声应“到”。 阿英 《灰色之家》三:“我们分三行走进被告栏,重行点名,唱到。”
分類:高声声应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漢語大詞典》:传唱(傳唱)
(1).犹言高声传讲。宋书·沈攸之传:“ 攸之 率诸将攻 浓湖 , 顗 遣人传唱 钱溪 已平,众并惧。”
(2).传布歌唱。 唐 张祜 《孟才人叹》诗:“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而始则盲翁传唱,继且优孟登场。” 李瑛 《寄红场》诗:“有多少史诗,多少歌,留给后人传唱。”
《國語辭典》:厉声(厲聲)  拼音:lì shēng
1.凄厉的声音。如:「风雨中忽然传来一阵厉声,令人不寒而慄。」
2.言词清峻,语气严厉。《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红楼梦》第六七回:「凤姐儿厉声道:『叫他!』那兴儿听见这个声音儿,早已没了主意,只得乍著胆子进来。」
《漢語大詞典》:唱筹(唱籌)
(1).高声报时。 南朝 梁 何逊 《与沉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华烛已消半,更人数唱筹。”
(2).呼叫数码。 明 何景明 《官仓行》:“帐前喧呼朝不休,剪旌分队听唱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