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23,分8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玉露金风(又作:金风玉露 露玉风金)
金茎露
承露盘(又作:承露金茎 ...)
露布
露脚斜飞
露门
露台百金
三危露
铜盘露
文伯羞鳖
薤露
薤露蒿里
殽尸露
湛露
词典
雨露
典故
玉露金风
  
露玉风金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典故

《昭明文选》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二首·西都赋〉~8~
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轶埃堨之混浊,鲜颢气之清英。唐·李善注:「金茎,铜柱也。」
典故  
仙盘
 
仙茎
  
承露金茎
 
武帝金盘
 
汉宫仙掌
 
汉宫盘
 
汉帝金茎
 
汉武盘
 
琼屑晨杯
 
盘概碧霄
 
盘露
 
芙蓉仙掌
  
金掌露
 
金盘露
 
金茎玉露
 
金茎盘
  
露下金茎
  
露漙金掌
  
饮花露
 
魏宫铜盘

相关人物
汉武帝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
「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三国魏·苏林注:「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唐·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盖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
《昭明文选》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二首·西都赋〉
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崷,金石峥嵘。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轶埃堨之混浊,鲜颢气之清英。

例句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吴融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 张九龄 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

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 李贺 拂舞歌辞

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沧池流稍洁,仙掌露方漙。 杨师道 初秋夜坐应诏

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宁乾。 武元衡 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三首

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

晴空露盘迥,秋月琐窗凉。 独孤及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

轮移仙掌外,影下玉绳西。 许棠 陪(一作同)友人夏夜对月

露盘侵汉耸,宫柳度鸦疏。 钱起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御

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韦庄 白樱桃

应是仙人金掌露,结成冰入茜罗囊。 韩偓 荔枝三首(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韩琮 牡丹

典故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273~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閒得利。」
《文心雕龙》卷四〈檄移〉
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典故 
露脚斜飞
 
香兰如笑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典故

《周书》卷五〈武帝纪上〉~88~
册柱国齐国公宪卫卫国公直、赵国公招、谯国公俭、陈国公纯、越国公盛、代国公达、滕国公逌并进爵为王。己巳,祠太庙。庚午,突厥遣使献马。癸酉,诏:「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乙亥,亲耕籍田。丙子,初服短衣,享二十四军督将以下,试以军旅之法,纵酒尽欢。诏以往岁年谷不登,民多乏绝,令公私道俗,凡有贮积粟麦者,皆准口听留,以外尽粜。
典故
露台百金

相关人物
刘恒(汉文帝)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例句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沈佺期 七夕曝衣篇

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 高适 古歌行

典故
三危露

相关人物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四〈孝行览·本〉~740~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腻。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之翠,述荡之踏,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崙之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彊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太平御览》卷十二〈天部十二·露〉~9~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汉·高诱注:「三危,西极山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十二〈温汤碑〉~394~2~
咸池浴日。先应绿甲之图。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勇则负山馀力。弱则鸿毛不胜。仲春则榆荚同流。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其味美者。结为三危之露。烟青于铜浦。色白于铅溪。非神鼎而长浮。异龙池而独涌。洒胃湔肠。兴羸起瘠。秦皇馀石。仍为雁齿之阶。汉武旧陶。即用鱼鳞之瓦。山閒涌水。实表忠诚。室内江流。弥彰纯孝。岂若醴泉消疾。闻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嵩山三仙之馆。不孤擅于天池。华阴百丈之泉。岂独高于莲井。
典故
铜盘露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220~
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唐·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盖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
典故
文伯羞鳖

相关人物
公父文伯
 
露睹父


《国语》卷五〈鲁语下·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202~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

例句

文伯羞鳖,孟宗寄鲊。 李瀚 蒙求

典故

《古今注》卷中《音乐》
《薤露》、《蒿里》,送哀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而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用二章。其一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复滋,人死一去何时归?」……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亦谓之长短歌。

例句

柳河凄挽曲,薤露湿灵衣。 宋之问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

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 李咸用 哭所知

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 罗隐 商于驿楼东望有感

典故
薤露蒿里


《搜神记》卷十六~6~
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稀灭;亦谓人死,精魂归于蒿里。故有二章。
《昭明文选》卷二十八〈诗戊·挽歌·挽歌诗三首〉~333~
唐·李善注引崔豹《古今注》曰:「薤露、蒿里,并丧歌,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亦谓人死魂精归乎蒿里。故有二章,其一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其二章曰:『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至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也。」
典故
殽尸露

相关人物
秦伯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败秦师于殽。
《春秋左传·文公三年》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晋·杜预注:「封,埋藏之。」

例句

感念殽尸露,咨嗟赵卒坑。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典故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八〈文公·传四年〉~306~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荅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毛诗正义》卷十之一〈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序〉~350~
毛诗序:「〈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例句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李世民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遂阻云台宿,常怀湛露诗。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

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湛露恩方浃,熏风曲正调。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之二

《國語辭典》:雨露  拼音:yǔ lù
1.雨水和露水。《礼记。祭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管子。七臣七主》:「夫凶岁雷旱,非无雨露也。」
2.比喻恩泽。唐。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宋。谢枋得〈上丞相刘忠斋书〉:「其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
《國語辭典》:金风玉露(金風玉露)  拼音:jīn fēng yù lù
形容秋天的景物。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清。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词:「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
《漢語大詞典》:金茎露(金莖露)
承露盘中的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唐 李商隐 《汉宫词》:“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赐金茎露一盃。” 冯浩 笺注引三辅黄图:“ 建章宫 有 神明臺 , 武帝 造,祭仙人处。上有 承露臺 ,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屑服之。” 明 高濂 《玉簪记·假宿》:“禪居在别院。他是金茎露、玉井莲,不是照凌波、梦中见。”
《國語辭典》: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植物名。仙人掌科仙人掌属,常绿肉质灌木。高约二公尺。茎多节,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而肥厚,深绿色。叶退化为小针形。花无梗,著生于顶端者,常开放成盘状,黄红色。原产于南美洲,现分布广泛,不限于热带。
2.汉武帝为承接天上甘露所打造的铜器。形如仙人以手掌擎盘状。
3.山名。陕西省华阴太华山的东峰。峰侧留有形似手掌的痕迹,据说为黄河河神以手擘开山峰以利河水通过所留。
《漢語大詞典》:仙掌
(1). 汉武帝 为求仙,在 建章宫 神明台 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唐 杜牧 《早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 灯暗数声来。”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2). 华山 仙人掌峰 的省称。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 仙掌 。” 明 何景明 《华州作柬桑汝公》诗:“乘兴欲攀 仙掌 去。”参见“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华州 为 仙掌 ,后遂称 华州 及 华阴县 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华州:“﹝ 华阴县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寻復旧名。” 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华州》诗:“自无 仙掌 分,非是圣心偏。”原注:“去年曾梦除 华州 刺史。” 唐 无可 《寄华州马戴》诗:“水寒 仙掌 路,山远 华阳 人。”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详“ 仙人掌 ”。
《國語辭典》: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植物名。仙人掌科仙人掌属,常绿肉质灌木。高约二公尺。茎多节,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而肥厚,深绿色。叶退化为小针形。花无梗,著生于顶端者,常开放成盘状,黄红色。原产于南美洲,现分布广泛,不限于热带。
2.汉武帝为承接天上甘露所打造的铜器。形如仙人以手掌擎盘状。
3.山名。陕西省华阴太华山的东峰。峰侧留有形似手掌的痕迹,据说为黄河河神以手擘开山峰以利河水通过所留。
《漢語大詞典》:承露盘(承露盤)
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漢語大詞典》:金掌
(1).铜制的仙人手掌。为 汉武帝 作承露盘擎盘之用。 唐 岑参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魏 宫铜盘贮, 汉 帝金掌持。” 宋 晏几道 《阮郎归》词:“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明 何景明 《元夕以道宅同苏管二君子》诗:“烟满春城夜色凝,露融金掌月初升。”
(2).喻帝王提拔。 唐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卿月昇金掌,王春度玉墀。” 仇兆鳌 注:“金掌,谓内擢。”
《漢語大詞典》:铜盘(銅盤,銅槃)
(1).亦作“ 铜槃 ”。 商 至 战国 时期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奉铜槃而跪进之。”后汉书·左慈传:“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 宋 苏轼 《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鐘以为日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宣德铜盘:“ 曾宾谷 方伯藏 宣德 铜盘,方径三寸五分,内刻御製《锦堂春》词。”
(2).即铜钹。通典·乐四:“铜鈸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参见“ 铜鈸 ”。
(3).指烛台。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仇兆鳌 注:“铜盘,烛臺也。”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二:“金吾之威不能禁,铁柱倒塌铜盘倾。”
(4).见“ 铜盘重肉 ”。
銅槃:1.商 至 战国 时期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2.即铜钹。
《國語辭典》:铜钹(銅鈸)  拼音:tóng bá
乐器名。也称钹。参见「钹」条。
《漢語大詞典》:铜盘重肉(銅盤重肉)
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北齐书·杨愔传:“ 杨愔 ,字 遵彦 ……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羣儿咸争之, 愔 頽然独坐。其季父 暐 适入学馆,见之大用嗟异,顾谓宾客曰:‘此儿恬裕,有我家风。’宅内有茂竹,遂为 愔 於林边别茸一室,命独处其中,常以铜盘具盛饌以饭之。因以督厉诸子曰:‘汝辈但如 遵彦 谨慎,自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佚事》:“此余家贤宅相,有 北齐 杨遵彦 之风,真足消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者也。”亦省作“ 铜盘 ”。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文》:“虽琼树之未亲,若铜盘之已接。”
《漢語大詞典》:露掌
即承露盘。语本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也。” 南朝 梁 王训 《奉和同泰寺浮图》:“悬盘同露掌,垂凤似飞禽。” 唐 耿湋 《朝下寄韩舍人》诗:“花间焰焰云旗合,鸟外亭亭露掌高。”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吴春卿·鹤》:“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伤春。”参见“ 承露盘 ”。
《漢語大詞典》:承露盘(承露盤)
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漢語大詞典》:露盘(露盤,露槃)
(1).即承露盘。 汉武帝 时建于 建章宫 。 三国 魏 曹植 《承露盘铭》:“固若露盘,长存永贵。”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序:“ 魏明帝 青龙 元年八月,詔宫官牵车西取 汉孝武 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清 钱谦益 《丙戌南还赠别故侯家妓人冬哥四绝句》之一:“临觴莫恨青娥老,两见仙人泣露盘。”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为头的便吩咐道:‘你二位这趟可莫当儿戏,一来要守 十三妹 姑娘的规矩,二则要保山寨的脸面,讲不得辛苦。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迭桥,甚至打点看车,都是你二位的事。到了地土,不可露盘儿,赶紧的回山要紧。’”
(2).佛寺宝塔上所建盘盖,又名相轮或轮相。陈书·宣帝纪:“六月丁卯,大雨,震 大皇寺 刹、 庄严寺 露盘。” 唐 卢宗回 《登长安慈恩寺塔》诗:“东方晓日上翔鸞,西转苍龙拂露盘。”
(3).(露lòu)谓显露真相。
露槃:即露盘。亦借指露盘中的甘露。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因暇日与弟姪辈评古今诸名人诗: 魏武帝 如 幽 燕 老将,气韵沉雄…… 李长吉 如 武帝 食露槃,无补多慾。 孟东野 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参见“ 露盘 ”。
《國語辭典》:露布  拼音:lù bù
1.古代没有封口的书信、公文。《后汉书。卷五七。李云传》:「云素刚,忧国将厄,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
2.古代军队的捷报。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露布》:「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也作「露板」。
3.告示、宣布。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露布天下。」
《漢語大詞典》:吴丝(吴絲)
吴 地产的丝。喻指精美的琴弦。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 丝 蜀 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頽不流。” 王琦 注:“丝之精好者,出自 吴 地,故曰 吴 丝。”
《漢語大詞典》:露门(露門)
(1).即路门。天子五门之一,宫室最内之正门。露,通“ 路 ”。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羣臣於露门。”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 周公 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露门。” 胡三省 注:“露门,即古之路门。路,大也。 宇文 建国,率倣古制,故外朝曰路门。”
(2).见“ 露门学 ”。
《漢語大詞典》:露门学(露門學)
北周 学校名。教授皇太子及贵族子弟。周书·武帝纪上:“﹝ 天和 二年﹞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隋书·豆卢勣传:“﹝ 北周 ﹞ 明帝 时,为左武伯中大夫。 勣 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勑以本官就学。”亦省称“ 露门 ”。隋书·文学传·刘臻:“ 周 ( 北周 )冢宰 宇文护 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 宋 李曾伯 《沁园春·代寿直院陈文昌》词:“对露门进读,鑾坡演翰,琐闈批敕,宝牒成文。” 宋 晁补之 《次韵两苏公讲筵唱和》之四:“金玉谁人咏德音,太平无象属人心。日高初散露门讲,天上五云宫殿深。”
《國語辭典》:薤露  拼音:xiè lù
1.古乐曲名。昔指较通俗的歌曲。
2.古时送葬的歌曲。田横的门徒为田横自杀所作的悲歌,感叹生命短暂如薤上的露水。
《國語辭典》:湛露  拼音:zhàn lù
1.浓重的露水。《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文选。潘岳。藉田赋》:「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北辰。」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湛露,天子燕诸侯也。」首章二句为:「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3.比喻君恩深厚。《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明。梅鼎祚《玉合记》第四○出:「光天所覆,咸沾湛露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