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73,分12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一车甘雨(又作:随车灵雨)
天雨曼殊
天雨粟(又作:雨粟)
听荷雨
文王避雨陵
无霁雨,有晴霓
洗兵甘雨(又作:洗兵雨)
星如雨
渭城朝雨(又作:渭城风雨)
雨肥梅子(又作:雨肥红绽)
雨霖铃
雨瓢翻
雨师
雨未阴毋忘户牖
云者为雨,雨者云
典故
一车甘雨
  
随车灵雨
 
随轩

相关人物
郑弘


《后汉书》卷三十三上〈郑弘列传〉~54~
「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也。从祖吉,宣帝时为西域都护。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楚王英谋反发觉,以疏引贶,贶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没,妻子闭系诏狱,掠考连年。诸生故人惧相连及,皆改变名姓,以逃其祸,弘独髡头负鈇锧,诣阙上章,为贶讼罪。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拜为驺令,政有仁惠,民称苏息。迁淮阳太守。」唐·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弘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

例句

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薮谬随车。 李绅 拜三川守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柳宗元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满扇好风吹郑圃,一车甘雨别皇州。 罗隐 送郑州严员外

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韩愈 郴州祈雨

典故
天雨曼殊


《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典故 
雨粟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荆轲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2538~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235~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典故
听荷雨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典故
文王避雨陵

相关人物
周文王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晋·杜预注:「崤在弘农渑池县西,大阜曰陵。」「此道在二殽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嵌,故可以辟风雨。」

例句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唐彦谦 蒲津河亭

典故
无霁雨,有晴霓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杜牧一·阿房宫赋〉~7744~2~
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柰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典故 
洗兵甘雨
 
洗兵雨
 
洗兵马
  
洗甲兵


《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雨〉
《六韬》曰:文王问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蓍不交而如折。将行之日,雨,辎重车至轸。行之日,帜折为三。」散宜生曰:「此凶,四不祥,不可举事。」太公进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辎重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
《说苑》卷十三〈权谋〉
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至于有戎之隧,大风折旆。散宜生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风霁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啬。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洒兵也。」卜而龟熸。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不利以祷祠,利以击众,是熸之已。」故武王顺天地,犯三妖而禽纣于牧野,其所独见者精也。

例句

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 刘长卿 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岑参 奉和相公发益昌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 岑参 送郭仆射节制剑南

练兵宜雨洗,卧鼓候风凉。 崔禹锡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微雨空山夜洗兵,绣衣朝拂海云清。 法振 送韩侍御自使幕巡海北

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苏味道 单于川对雨二首

受脤乃调鼎,为霖更洗兵。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

典故
星如雨


《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传七年〉~42~
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典故
一曲阳关
  
千万遍阳关
 
唱渭城
 
唱阳关
 
四叠阳关
 
泣渭城
  
渭城挹轻尘
 
渭城朝雨
 
渭城柳
 
渭城歌
 
渭城诗
 
渭城风雨
 
听阳关
 
西出阳关
 
阳关一杯酒
   
阳关无故人
 
阳关声苦
 
阳关西出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案: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刘禹锡与歌者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慇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客舍依依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典故 
雨肥梅子
 
雨肥红绽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金盘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典故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八〈乐部六·宴乐〉~2698~
《乐府杂录》:「雨淋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又曰:「还京乐者,唐明皇自蜀返正乐官,张野狐撰此曲。」
《碧鸡漫志》卷五
〈雨淋铃〉,《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予考史及诸家说,明皇自陈仓入散关,出河池,初不由斜谷路。今剑州梓桐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罗隐诗云:「细雨霏微宿上亭,两中因感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剑水多端何处去,巴猿无赖不堪听。少年辛苦今飘荡,空愧先生教聚萤。」世传明皇宿上亭,雨中闻牛铎声,怅然而起,问黄幡绰:「铃作何语?」曰:「谓陛下特郎当。」特郎当,俗称不整治也。明皇一笑,遂作此曲。《杨妃外传》又载上皇还京后,复幸华清,从宫嫔御多非旧人。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上四顾悽然,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杜牧之诗云:「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连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张祜诗云:「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张徽即张野狐也。或谓祜诗言上皇出蜀时曲,与《明皇杂录》、《杨妃外传》不同。祜意明皇入蜀时作此曲,至两淋铃夜却又归秦,犹是张野狐向来新曲,非异说也。元微之〈琵琶歌〉云:「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玆弹作雨淋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典故
雨瓢翻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中云若屯】【白帝城头云出门】【白帝城头云若屯】,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翠木长藤日月昏】【古木苍藤日月昏】【古木长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去马不如归马逸】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千家今有十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典故

《周礼注疏》卷十八〈春官宗伯·大宗伯〉~270~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东汉·郑玄注引郑司农曰:「雨师,毕也。」
《山海经·海经》卷十二〈大荒北经·黄帝女魃〉~430~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海经》卷四〈海外东经·雨师妾〉~263~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晋·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
《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雨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雨师也。足为北出祭玄之證。」玄溟,雨师也。

例句

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李群玉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

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典故
雨未阴毋忘户牖


《毛诗正义》卷八之二〈国风·豳风·鸱鸮〉~293~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典故
云者为雨,雨者云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493~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漢語大詞典》:随车(隨車)
见“ 随车致雨 ”。
分類:随车
《漢語大詞典》:随车致雨(隨車致雨)
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亦作“ 随车甘雨 ”、“ 随车夏雨 ”。 清 杨潮观 《东莱郡暮夜却金》:“揽轡清风,随车甘雨,免他供顿徒劳。” 清 钱谦益 《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賑凶烖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亦省作“ 随车雨 ”、“ 随车 ”。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復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唐 李绅 《拜三川宋》诗:“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藪谬随车。”
《漢語大詞典》:天雨粟
(1).天降粟。古人传说天下将饿,则有此兆。《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苍頡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 苍頡 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2).表示决无可能之词。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燕 太子丹 朝於 秦 ,不得去,从 秦王 求归。 秦王 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
《國語辭典》:洗兵  拼音:xǐ bīng
周武王征商遇雨,以为是老天为其洗刷兵器的好兆头,后来果然灭了商纣。见汉。刘向《说苑。卷一三。权谋》。后遂以此比喻军队之出征。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唐。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洗兵救卫郡,诱敌讨幽都。」亦比喻战胜后息兵。晋。左思〈魏都赋〉:「洗兵海岛,刷马江洲。」唐。刘长卿 平蕃曲三首之一:「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
《漢語大詞典》:洗甲
洗净甲兵,以便收藏。谓停止战事。《宋史·乐志十六》:“覆盂连瀚海,洗甲挽天河。”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疏表杰作:“波澄海国,看王师洗甲而还。”《花月痕》第四八回:“ 剑秋 、 小岑 原是鋭意洗甲 长江 ,无奈 金陵 气数未尽,却钻出五个妖妇来。”参见“ 洗兵 ”。
《國語辭典》:洗兵  拼音:xǐ bīng
周武王征商遇雨,以为是老天为其洗刷兵器的好兆头,后来果然灭了商纣。见汉。刘向《说苑。卷一三。权谋》。后遂以此比喻军队之出征。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唐。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洗兵救卫郡,诱敌讨幽都。」亦比喻战胜后息兵。晋。左思〈魏都赋〉:「洗兵海岛,刷马江洲。」唐。刘长卿 平蕃曲三首之一:「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
《漢語大詞典》:三叠阳关(三疊陽關)
《阳关三迭》。琴曲。琴谱以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 巫山 晓。”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凄愴似和半夜 楚 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本弹的是一曲《凤求凰》,倒做了《三叠阳关令》。”
《國語辭典》:渭城  拼音:wèi chéng
1.位于渭水北岸,本秦都咸阳,汉武帝时复置,改称为「渭城」,约今陕西咸阳东北。
2.乐曲名。又称〈渭城曲〉。本为唐。王维 送人使安西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后入乐府,遂以「渭城」名曲。它描写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具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大多数离别宴席演唱而成为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國語辭典》:阳关三叠(陽關三疊)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乐曲名。本为唐朝王维所作〈渭城曲〉诗,后人将之谱为送别之曲。今仅存琴歌谱,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今亦有纯粹演奏谱。
《漢語大詞典》:阳关曲(陽關曲)
(1).琴曲名。即《阳关三迭》。详“ 阳关三叠 ”。
(2).词牌名。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 阳关 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 苏轼 有《阳关曲》词。
《國語辭典》:阳关三叠(陽關三疊)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乐曲名。本为唐朝王维所作〈渭城曲〉诗,后人将之谱为送别之曲。今仅存琴歌谱,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今亦有纯粹演奏谱。
《國語辭典》:银甲(銀甲)  拼音:yín jiǎ
1.银制的指甲套。用来弹筝或琵琶。唐。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五:「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唐。李商隐〈无题〉诗二首之一:「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2.铠甲。《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
《漢語大詞典》:雨霖铃(雨霖鈴)
亦作“ 雨淋铃 ”。
(1). 唐 教坊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 既幸 蜀 ,西南行初入 斜谷 ,属霖雨涉旬,於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 贵妃 ,採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唐 元稹 《琵琶歌》:“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雨霖铃》空响人何处,只落得渺渺独愁予。”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信得羽衣传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参阅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2).词牌名。由 唐 教坊曲演化而成。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宋 柳永 始作。 柳永 一生失意潦倒,生活漂泊无定。在他离开 汴京 时作此词,以抒发惜别之情。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脍炙人口。后用以指代失意潦倒。 清 陈维嵩 《赠歌者陈郎》诗:“怜尔少年非失意,逢人也唱《雨霖铃》。”
《國語辭典》:雨师(雨師)  拼音:yǔ shī
1.司雨的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文选。班固。东都赋》:「雨师汎洒,风伯清尘。」也称为「雨神」。
2.柽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五。木部。柽柳》:「又名雨师。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当作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