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弊幽
指隐居未仕之人。战国策·秦策五:“ 管仲 ,其 鄙人 之贾人也, 南阳 之弊幽, 鲁 之免囚, 桓公 用之而伯。” 高诱 注:“弊,隐也。幽,潜。不见升用,贫贱於 南阳 ,故曰‘ 南阳 之弊幽’。”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避世墙东(避世牆東)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君公 ( 王君公 )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 王君公 。’”后用“避世墙东”谓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清 方文 《吴岱观招予移居武林赋此》诗:“况容隣女分华烛,避世墙东愿不违。” 清 毛奇龄 《平太翁初度》诗之二:“著书何必向 函关 ,避世墙东也驻颜。”
分類:隐居市井
《國語辭典》:东山高卧(東山高臥)  拼音:dōng shān gāo wò
晋谢安隐居东山,不肯出仕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比喻隐居不仕。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我赶不上庞居士海内沉舟,晋孙登苏门长啸,我可什么谢安石东山高卧。」也作「高卧东山」。
分類:安然隐居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國語辭典》:东山再起(東山再起)  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晋谢安退职隐居东山,后来又再度入朝担任要职。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官员退职后,再度出仕。《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东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今亦用此语表示失败后捲土重来。如:「只要你再努力经营,三年后的立委选举,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也作「东山复起」。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國語辭典》:东山之志(東山之志)  拼音:dōng shān zhī zhì
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宋。陆游 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
分類:隐居念头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國語辭典》:初出茅庐(初出茅廬)  拼音:chū chū máo lú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竭诚聘请诸葛亮协助其兴复汉室。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操的军队。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后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不懂得甚么。」《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庐,于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见所未见,听了这个,甚是希奇。」
《漢語大詞典》:出处殊涂(出處殊塗)
亦作“ 出处殊途 ”。 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八:“出处殊涂,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虽出处殊涂,俯仰异体,至於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金 元好问 《论诗》之十四:“出处殊途听所安,出林何得贱衣冠。”参见“ 出处 ”。
《國語辭典》:出处(出處)  拼音:chū chǔ
语本《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指去就进退,出仕和隐退。汉。蔡邕 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唐。韩愈 送石处士序:「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
《國語辭典》:出处(出處)  拼音:chū chù
1.典故文词之类的来源、根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晋张望诗曰:『愁来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处也。」《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2.物品的出产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批评东西的毛病,说那东西的出处,著实是个行家。」
《漢語大詞典》:潜光隐耀(潛光隱耀)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后汉书·郑玄传:“又 南山 四皓有 园公 、 夏黄公 ,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太平广记卷十五引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真白先生:“潜光隐耀,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灵人,可谓感而遂通矣。”亦作“ 潜光匿曜 ”。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闢,慧扇方掩。”
《漢語大詞典》:求志达道(求志達道)
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自儒者出,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
《漢語大詞典》:轻举绝俗(輕舉絶俗)
犹言避世隐居。《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絶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分類:避世隐居
《漢語大詞典》:耐辱居士
唐 司空图 的自号。 图 隐居 中条山 王官谷 ,作亭名 休休 ,作文以见志曰:“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墯,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 耐辱居士 ,作《耐辱居士歌》:“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若曰:‘尔何能?’答云:‘耐辱莫。’”事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國語辭典》:披发入山(披髮入山)  拼音:pī fǎ rù shān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引申为隐居不出仕。《三国演义》第五六回:「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聊斋志异。卷九。王子安》:「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
《漢語大詞典》:诗农(詩農)
指隐居务农的诗人。 清 史震林 《与玉勾词客书》:“偶与诗农樵士,琴僧酒丐,决踵露肘,竖笔横墨以自鸣其所喜。”
《漢語大詞典》:神武挂冠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 十年,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钓之间,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挂冠、 华 顶高眠之间,而兄亦不受。”
《國語辭典》:漱石枕流  拼音:shù shí zhèn liú
形容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参见「枕石漱流」条。晋孙楚年少时欲隐居不仕,将「枕石漱流」误说成「漱石枕流」。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分類:容隐隐居
《漢語大詞典》:漱流
亦作“潄流”。 谓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 緜竹 秦宓 ,膺 山甫 之德,履 雋生 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 晋 陆云 《逸民赋》:“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 唐 李山甫 《山下残夏偶作》诗:“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争如老夫枕石潄流,快活在山中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