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傔人
随从佐吏;随身的差役。太平广记卷一八九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封常清:“ 常清 为 仙芝 傔…… 仙芝 见判官 刘眺 、 独孤峻 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 仙芝 曰:‘即傔人 封常清 也。’”金史·熙宗纪:“丁卯,詔文武官五品以上致仕,给俸禄之半,职三品者仍给傔人。” 明 危素 《文献黄公神道碑》:“恶少年持梃从者几百人,公遇诸野,詰傔人曰:‘弓卒额止三十,安得此曹耶?’”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臣按诸军傔人旧日给米二升,今若月赋钱三百,是一斗为钱五十。”
《国语辞典》:便袋  拼音:biàn dài
可随身携带著用来盛放文件的袋子。《水浒传》第一七回:「这夥贼,我都提住便袋里了!」也称为「招文袋」。
《漢語大詞典》:赫连刀(赫連刀)
泛指少数民族随身携带的腰刀。 清 王士禛 《雨度柴关岭》诗:“谁识熏香东省客,戎衣斜压赫连刀。”
《漢語大詞典》:刀砺(刀礪)
(1).小刀和磨刀石。古人或少数民族随身携带的日用品。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佩纷帨、刀礪、小觿、金燧。” 郑玄 注:“刀礪,小刀及礪礱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霑。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礪之类。”
(2).专指磨刀石。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磨刀石便叫作‘刀礪’,伺候公婆吃饭磨刀片肉用的。”
《漢語大詞典》:折刀
又叫“折刀儿”。能折叠嵌入刀柄内的袖珍刀具
藏族人用以防身或砍切物品的各种腰刀,多随身携带。又叫“藏刀”
《國語辭典》:随带(隨帶)  拼音:suí dài
附属、连带。
《漢語大詞典》:压身(壓身)
犹言护身。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故贼云:‘以茶压身,始能行得。’凡千万辈,尽贩私茶。”自注:“言随身有茶,即人不疑是贼。”按, 唐 代的劫江大盗往往随身带茶叶,假充茶商,故谓以茶叶当护身物。
《國語辭典》:长班(長班)  拼音:cháng bān
随身侍候官吏的仆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杜子中见说闻俊卿来到,不胜之喜,忙差长班来接到下处。」《儒林外史》第七回:「长班传进帖,周司业心里疑惑,并没有这个亲戚。」也作「长随」。
《國語辭典》:婶子(嬸子)  拼音:shěn zi
称谓:(1)称叔母。《红楼梦》第六四回:「婶子在里面住著,深宅大院,那里就得知道了。」(2)嫂称弟妇。《水浒传》第四九回:「孙立叫道:『婶子且住,休要急速,待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3)称呼与母亲辈分相同,但年纪较小的已婚妇女。如:「请问这位婶子,杏花村怎么走?」
《漢語大詞典》:侍僮
随身使唤的少年男仆。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轂节引。”
《漢語大詞典》:业影(業影)
佛教谓恶业、善业随身如影,称为“业影”。《智度论》卷六:“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宋 惠洪 冷斋夜话·三生为比丘:“ 观 ( 圆观 )见锦襠女子浣,泣曰:‘所以不欲自此来者,以此女也。然业影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 蜀 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
《国语辞典》:随身宝(随身宝)  拼音:suí shēn bǎo
1.带在身上的宝物。比喻爱不释手,视如珍宝的事物。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他道这忍字是我随身宝。」
2.泛指可随身携带的实用物品。如:「这根竹杖可是我登山时的随身宝,驱蛇、赶狗、当拐杖,都靠它。」
《漢語大詞典》:仗身
帝、王或高官的随身卫士。北齐书·平阳王淹传:“ 皇建 初,为太傅,与 彭城 、 河间王 并给仗身、羽林百人。”南史·齐衡阳公谌传:“及废帝日,领兵先入后宫,斋内仗身,素隶服 諶 ,莫有动者。”南史·齐衡阳公谌传:“二年六月,上幸 华林园 ,宴 諶 及尚书令 晏 等数人尽。坐罢,留 諶 晚出,至 华林閤 ,仗身执还入省。”参阅通典卷三五。
《漢語大詞典》:随换(隨换)
随身替换(的衣服)。红楼梦第五九回:“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漢語大詞典》:服剑(服劍)
(1).佩剑。腰间佩带的剑。战国策·齐策四:“遣太傅賫黄金千斤,文车二駟,服剑一。” 鲍彪 注:“服剑,王所自佩者。”
(2).谓随身佩带剑。吕氏春秋·顺民:“孤将弃国家,释羣臣,服剑臂刃……执箕帚而臣事之。” 高诱 注:“服,带。”《淮南子·修务训》:“服剑者期於銛利,而不期於墨阳、莫邪。”
(3). 周 时一种短剑。西清古鉴·周服剑:“右身,长一尺三寸四分,腊广一寸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