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75,分21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金印
金樽
赐金
金鸡
金鼎
南金
金鼓
金声
金兰
金花
金杯
金乌
金匮
郁金
金炉
《國語辭典》:金印  拼音:jīn yìn
1.黄金铸成的印章,只有公卿贵人才能佩带。《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宋。陆游〈长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2.犯人脸上的刺字。《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张胜看张员外面上刺著四字金印,蓬头垢面,衣服不整齐。」《水浒传》第二七回:「取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护身枷钉了,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
《國語辭典》:金樽  拼音:jīn zūn
形容精美的酒器。《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应玚诗》:「列坐荫华欀,金樽盈清醑。」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分類:酒尊
《骈字类编》:赐金(赐金)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分类:赐金
《國語辭典》:金鸡(金雞)  拼音:jīn jī
1.鸡。十二生肖中,酉为鸡,又酉于五行中属金,故称为「金鸡」。《水浒传》第四五回:「自古道:『莫说欢娱嫌夜短,只要金鸡报晓迟。』」
2.古代下诏书大赦时,在竿上设鸡,口衔红旗,以示吉辰。因其鸡头装饰黄金,故称为「金鸡」。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后比喻为赦罪。唐。李白〈流夜赠辛判官〉诗:「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3.锦鸡的别名。参见「锦鸡」条。
《漢語大詞典》: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沈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國語辭典》:南金  拼音:nán jīn
本指荆州、扬州所产的黄金,品质纯良。《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后比喻优秀的人才。《晋书。卷六八。薛兼传》:「初入洛,司空张华见而奇之,曰:『皆南金也。』」唐。许浑〈寄郴州李相公〉诗:「高楼王与谢,逸韵比南金。」
《國語辭典》:金鼓  拼音:jīn gǔ
古时作战壮声势的器具。击鼓则表示进军,鸣金则示意收兵。《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族居递奏,金鼓迭起。」
分類:金鼓金和
《國語辭典》:金声(金聲)  拼音:jīn shēng
1.钲声。借指止兵。《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人名。(西元1598~1645)明休宁人,字正希,工制艺,通佛法,崇祯间官御史,总督诸军。清师陷南都,声聚集义勇以抗,事败后被执而死,谥文毅。
《國語辭典》:金兰(金蘭)  拼音:jīn lán
1.语本《易经。系辞上》:「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2.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词。如:「义结金兰」。
3.一种酒。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使金至燕山,得其宫中酒,号金兰者,乃大佳。燕西有金兰山,汲其泉以酿。」
《漢語大詞典》:金花
(1).指色彩金黄艳丽、不易败落的花朵。 北周 庾信 《玉帐山铭》:“玉策难移,金花不落。” 唐 王建 《宫中调笑词》之二:“胡蝶,胡蝶,飞上金花枝叶。” 明 王世贞 《人日病起作》诗:“柏忆金花煖,梅怜玉树新。”
(2).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通用银鏤金花寿福两重为脚。”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二:“绣段装簷额,金花帖鼓腰。” 宋 苏轼 《春帖子词·皇太后阁四》:“翠管银罌传故事,金花綵胜作新年。”
(3).指头晕眼花或愤怒时出现在眼前的像星星的小光点。 茅盾 《子夜》一:“‘邪魔呀’, 吴老太爷 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他从土里钻出来,只觉地像翻了个过儿,脑袋星星的,乱迸金花,一时想不起为什么跑到这儿。”
(4).见“ 金花银 ”。
(5).见“ 金花牋 ”。
(6).见“ 金花帖子 ”。
(7).见“ 金华夫人 ”。
《漢語大詞典》:金花银(金花銀)
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御用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國語辭典》:金花笺(金花牋)  拼音:jīn huā jiān
绘有金花的信纸。唐。乐史《杨太真外传》:「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
《漢語大詞典》:金花帖子
唐 宋 以来科举考试登第者的榜帖。 宋 洪迈 容斋续笔·金花帖子:“ 唐 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为轴,贴以金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 唐 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牋,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牓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亦省称“ 金花 ”。 明 汤式 《赏花时·送友人应聘》套曲:“不负平生经济手,稳倩取金花玉酒。”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 孟端 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于壁曰:‘四壁金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回。’人多羡之。”
《漢語大詞典》:金华夫人(金華夫人)
神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神语·金华夫人:“ 广州 多有 金华夫人 祠。夫人字 金华 ,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女像容貌絶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祠之。”亦作“ 金花夫人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广东 金花夫人 庙最多,其説不一。”亦省称“ 金花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明 张参政 詡 诗云:‘玉颜当日覩 金花 ,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分類:金花
《漢語大詞典》:金杯
(1).指凹形铜镜。《淮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则燃为火” 汉 高诱 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 清 孙诒让 正义:“ 高氏 云‘金杯无缘’,即窐镜之形,非真用杯也。”
(2).泛指精美的杯子。 唐 卢照邻 《秋霖赋》:“绣轂银鞍,金杯玉盘,坐卧珠璧,左右罗紈。”
(3).指金质奖杯。如: 巴西 队捧回了足球锦标赛的金杯。
《國語辭典》:金乌(金烏)  拼音:jīn wū
相传日中有三足乌,世因称太阳为「金乌」。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诗:「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宋。欧阳修 蓦山溪。新正初破词:「驾香轮,停宝马,只待金乌晚。」
《國語辭典》:金匮(金匱)  拼音:jīn guì
金制的藏书匮,比喻缜密之意。《汉书。卷四九。晁错传》:「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唐。刘禹锡〈送分司陈郎中祇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重修东观帝王书,常时载笔窥金匮。」
《國語辭典》:郁金(鬱金)  拼音:yù jīn
植物名。姜科姜黄属,「姜黄」之一种,参见「姜黄」条。
《國語辭典》:金炉(金鑪)  拼音:jīn lú
1.金质香炉。南朝梁。吴均〈行路难〉五首之五:「玉阶行路生细草,金炉香炭变成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内官一队队捧出金炉,焚了龙涎香。」
2.烧纸钱的火炉。
分類:金属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