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理解
正谊
同理
阐明
张道
异义
方道
据理
极数
元理
谈理
琴理
十伦
常论
笔谏
《國語辭典》:理解  拼音:lǐ jiě
1.了解、明白事理。《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林光朝传》:「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2.能以自己的口语、文字或其他符号,将已知的事实与原理、原则作成解释,称为「理解」。
《漢語大詞典》:正谊(正誼)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吾愍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餘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覩正谊之有在也。”明诗纪事·屠应埈引 明 黄佐 泰泉集:“ 渐山 英颖天出,文不待蒐罗缀缉而自充远,正谊发乎搆思,浩气动乎操觚。”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虽间有遗书,传诸其人,非经窜易,即託依附;求诸原文,亦单词賸义而外,未闻正谊。”
(2).公正的道理。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 蒋光慈 《怀拜轮》诗:“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
(3).辩正意义。 严复 《〈原富〉按语》:“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胡适 《这一周》:“但我们知道 蔡先生 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
《国语辞典》:同理  拼音:tóng lǐ
相同的道理。如:「同理可證」。
分类:同理道理
《國語辭典》:阐明(闡明)  拼音:chǎn míng
详细说明。如:「这位专家不断的向众人阐明自己的新见解。」
《漢語大詞典》:张道(張道)
(1).明显的道理。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苟非其人,则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準不平,钻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张道。” 汪继培 笺:“张谓张著。”
(2).方言。举动毛躁。 老舍 《骆驼祥子》七:“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儿的。”如:稳点儿,别那么张道!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漢語大詞典》:方道
(1).犹并道。谓在道路上并排行进。南史·宋纪上·武帝:“明旦, 恢 众五千,方道而进,每 晋 使将到,輒復如之。”南史·宋纪上·冯道根传:“ 汮水 急,不如悉弃船於 酇城 ,方道步进。”
(2).指关于坤、地的道理、法则。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天用其圆,地用其方。圆道主於生,方道主於成。”
《國語辭典》:据理(據理)  拼音:jù lǐ
依据道理。《北史。卷四七。阳尼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称焉。」
《漢語大詞典》:极数(極數)
(1).穷尽其技艺。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 孔颖达 疏:“谓穷极蓍策之数,豫知来事,占问吉凶,故云谓之占也。”后汉书·方术传序:“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於数术者也。”
(2).穷尽其道理。 明 何景明 《龙湾草堂记》:“精思则通,穷理而极数则神。”
(3).最大的数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算歷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世无衡量筹算,则人之计数,固以指尔;以五指为极数,而不能以左右相代以定位,则五以上宜不能知也。”
《漢語大詞典》:元理
即玄理。奥妙的道理。 明 何景明 《六子诗·何编修瑭》:“洞悟超先几,微言析玄理。” 明 张居正 《七贤咏·阮步兵》:“从容谢婚媾,沉湎混泥滓。郁彼咏怀言,寄辞藴元理。”
《漢語大詞典》:谈理(談理)
(1).谈 老庄 玄理。晋书·殷仲堪传:“其谈理与 韩康伯 齐名,士咸爱慕之。”魏书·清河王怿传:“博涉经史,兼综羣言,有文才,善谈理。”
(2).谈说道理;评理。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单是妄行的是可与论议的,故意妄行的却无须再与谈理。”
《漢語大詞典》:琴理
关于弹琴的道理、法则。 宋 程正敏 《剡溪野语》:“ 范文正 尝问琴理於 崔遵度 , 崔 曰:‘清丽而婉,和润而远。’”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红楼梦第八六回:“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説的也明白。”
《漢語大詞典》:十伦(十倫)
(1).祭祀的十项道理。礼记·祭统:“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郑玄 注:“伦犹义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圜丘歌:“礼以恭事,荐以饗时……十伦以具,百福斯滋。”
(2).指儒家提倡的十种伦理道德。《梁书·武帝纪中》:“今声训所渐,戎 夏 同风,宜大启庠斅,博延胄子,务彼十伦,弘此三德。”详“ 十教 ”、“ 十义 ”。
《漢語大詞典》:常论(常論)
(1).指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后汉书·王符传:“国以贤兴,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
(2).平庸的言论。汉书·谷永传:“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 章炳麟 《论式》:“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
《國語辭典》:笔谏(筆諫)  拼音:bǐ jiàn
借书法之理寄托讽谏。《旧唐书。卷一六五。列传。柳公绰》:「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宋。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二首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