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义(遺義)
(1).谓丧失道义。《韩诗外传》卷二:“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是遗义也。不如去之。”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别集·西池春游》:“姬泪别生曰:‘子慎无见新而忘故,重利而遗义。’”
(2).谓遗漏意义。 宋 刘敞 《离忧赋》:“知陨性之无续兮,畏忝经而遗义。” 梁启超 《哀西藏》:“今所论者,则新约所载各条,遗义颇多,犹不能不有望於后来之补苴也。”
《漢語大詞典》:才义(才義)
才学道义。晋书·庾纯传:“﹝ 纯 ﹞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宋书·刘景素传:“ 景素 好文章书藉,招集才义之士,倾身礼接,以收名誉。”
《國語辭典》:义务(義務)  拼音:yì wù
1.泛称人在社会中所应尽的职事。《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盘查奸宄,本是他警察局的义务。」
2.出劳力而不接受报酬的行为。如:「义工多是无报酬的为人义务服务。」
3.依法律规定或契约约定,强制权利主体为特定行为或不行为。如服兵役、纳税。相对于权利而言。
《國語辭典》:愆义(愆義)  拼音:qiān yì
不合正道,违反道义。《文选。陆机。文赋》:「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漢語大詞典》:木渐(木漸)
谓树木向上生长。语出易·渐:“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后因以“木渐”比喻君子以道义为根基,德业日新。 汉 扬雄 《法言·学行》:“请问‘木渐’。曰:‘止於下而渐於上者,其木也哉!亦犹水而已矣。’” 李轨 注:“止於下者根本也,渐於上者枝条也。士人操道义为根本,业贵无亏;进礼学如枝条,德贵日新。”
《漢語大詞典》:树道(樹道)
建立道义。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积道者以信,树道者以人。” 南朝 宋 鲍照 《送别王宣城》诗:“树道慕高华,属路佇深馨。”
分類:建立道义
《漢語大詞典》:义志(義志)
符合道义准则的意志。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羣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
《漢語大詞典》:悦义(悦義)
爱慕道义。 南朝 梁 任昉 《齐宣德皇后临朝答梁王令》:“贤者悦义,长难进之风;不肖者矜功,沮竭力之効。”
分類:爱慕道义
《漢語大詞典》:理色
(1).道理、颜色。犹言道义和面子。《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李善 注:“理,道理;色,颜色也。”
(2).肌肤的颜色。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燥溼沧热之异而理色变,牝牡接构之异而颅骨变。”
《漢語大詞典》:谕义(諭義)
表明礼法道义。管子·心术上:“理也者,明分以諭义之意也。故礼出乎理,理出乎义,义因乎宜者也。”
《国语辞典》:子夏肥  拼音:zǐ xià féi
子夏因为道义战胜富贵欲念,心情安定,所以胖了起来。典出《韩非子。喻老》。故以子夏肥比喻道义战胜私欲,心境平和。
《漢語大詞典》:衡道
(1).指 战国 时 张仪 等人倡导的连横事 秦 的政治主张。史记·张仪列传论:“夫 张仪 之行事,甚於 苏秦 ,然世恶 苏秦 者,以其先死,而 仪 振暴其短以扶其説,成其衡道。” 司马贞 索隐:“ 张仪 説六国,使连衡而事 秦 ,故云‘成其衡道’。”
(2).谓违背道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今之所谓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彊立之。”
《漢語大詞典》:得道肥
谓坚守道义而心安理得。语本韩非子·喻老:“ 子夏 见 曾子 , 曾子 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 曾子 曰:‘何谓也?’ 子夏 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於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宋 黄庭坚 《元师自荣州来因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法弟周彦公》:“但知战胜得道肥,莫问无肉令人瘦。”
《漢語大詞典》:畜义(畜義)
谓心存道义。国语·周语中:“畜义丰功谓之仁。”尸子卷上:“﹝圣人﹞畜义而不主义……义则人尊之。”
分類:道义
《國語辭典》:缺德  拼音:quē dé
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如:「在公共场所抽烟,不但缺德也得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