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凡骨  拼音:fán gǔ
庸俗的本质,或庸俗的人。宋。陆游 登上清小阁诗:「欲求灵药换凡骨,先挽天河洗俗情。」
《漢語大詞典》:皮骨
(1).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泛指身体。 宋 梅尧臣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浅的。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效法:“学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鲜矣,又况其髓哉!”
《國語辭典》:一副  拼音:yī fù
1.数量词:(1)物一组。《水浒传》第三回:「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座位坐了。」(2)物成双。《老残游记》第五回:「看这于家死的实在可惨,又平白的受了人家一副金镯子,心里也有点过不去。」
2.形容人脸上的表情。《儒林外史》第二回:「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
3.某种文体、言语。《红楼梦》第六八回:「凤姐见他母子这般,也再难往前施展了,只得又转过一副形容言谈来,与尤氏反陪礼。」
《國語辭典》:血肉  拼音:xiě ròu
1.血液和肌肉。指人的躯体。《韩非子。八说》:「沐者有弃发,除者伤血肉。」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2.比喻关系密切。如:「父母与子女血肉相连。」
《國語辭典》:出神  拼音:chū shén
1.神魂飞出躯体之外。《西游记》第二七回:「原来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杀妖精,妖精出神去了。」
2.精神专注于某事而发怔。《红楼梦》第一三回:「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著凤姐出神。」《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出神细看,看完了一遍。」
《國語辭典》:导引(導引)  拼音:dǎo yǐn
1.引导。
2.一种道家的养生方法。《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也作「道引」。
《國語辭典》:骆驼(駱駝)  拼音:luò tuo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脊椎动物。身形高大,背上有驼峰,依驼峰可分单峰和双峰两种。双重眼睑,可挡风沙。脚下有肉垫,适于沙漠行走。能反刍,有高度耐饥渴的能力。可供骑乘及载货,是沙漠中的主要负重动物,故也称为「沙漠之舟」。原产地在北非、阿拉伯、伊朗、中亚和西班牙等地。也称为「橐驼」。
《漢語大詞典》:游神(遊神)
(1).犹游心。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汉 冯衍 《说邓禹书》:“诚少游神乎经书之林,驰情乎玄妙之中。”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二:“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游神渊默,灼见羣臣之情;运智密微,阴扶圣母之断。” 明 梁辰鱼 《江东白苎·效沉青门唾窗绒体引》:“但峻志未就,每托迹于醉乡;逸气不伸,常游神於花阵。”参见“ 游心 ”。
(2).巡游之神;游荡之鬼。 清 尤侗 《西堂杂俎·瑶宫花史小传》:“ 王母 闻其以腴词赠答,切责之,命游神巡察,不许私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寧有望耶!”
(3).方言。流氓。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我们的一批和清华学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为了轮船上的游神--游神者 四川 话之流氓也。”
(1).谓专心致志。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未若游神典文,吐故纳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緼乎杼轴之閒。” 晋 李兴 《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鉅平成侯羊公碑》:“游神元默,散志青云。” 宋 孙沔 《论治本》:“伏望皇帝陛下,游神清浄,毓德太寧。”
(2).谓脱离尘俗,隐居成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县北有 隆虑山 ,昔 帛仲理 之所游神也。”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具悉我国家集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
(3).指死亡。《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叔孙协墓志》:“春秋卅,游神放世。”
(4).古代方士迷信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躯体出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道士﹞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方 瑶水 以游神,復 华胥 而入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顷之, 刘 忽瞑眩欲死,以语 行果 , 行果 曰:‘是将游神,神游而復可以昇矣。’”
(5).“游弈神”的省称。道教认为有游弈神,游弈人间,伺察善恶,有“日游神”、“夜游神”之称。 明 汤显祖 《邯郸梦·行宫望幸》:“到头天样大事,撞着一个老太岁游神。”《天雨花》第一回:“因此,惊动日夜游神,奏之上帝。”
《漢語大詞典》:游心(遊心)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漢語大詞典》:王体(王體)
(1).指朝廷的大政方针。《汉书·薛宣传》:“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欧阳修 《除宋庠制》:“﹝ 宋庠 ﹞蔚为名臣,文足以为国华,学足以谋王体。”
(2).王的躯体。 清 洪亮吉 《尸乡置》诗:“不若 项王 故人 吕马童 ,手裂王体居奇功。”
分類:朝廷躯体
《國語辭典》:灵魂(靈魂)  拼音:líng hún
1.附在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成分,一旦脱离躯体,人便死亡。也指人死后的鬼魂。《楚辞。屈原。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惟其伤矣,胸肝摧碎。」
2.心灵、精神。如:「灵魂深处」。《楚辞。屈原。九章。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3.指人格、良心。如:「他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大局而出卖灵魂。」
4.比喻居关键地位,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他是班上的灵魂人物。」、「总教练是整个球队的灵魂,成败的关键。」
《漢語大詞典》:灵骨(靈骨)
(1).称仙人的躯体。 南朝 梁 江淹 《云山赞·阴长生》:“ 阴君 惜灵骨,珪壁詎为寳。日夜明山侧,果得金丹道。” 胡之骥 汇注:“列仙传:‘ 阴长生 ,从 马明生 受金液神丹,乃入 华阴山 合金液,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
(2).指悟道的先天素质。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在僧俗中亦必宿有灵骨,负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彻。”
(3).指龟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称。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大筮箴》:“无惰尔仪,灵骨有知。”
(4).指佛舍利。 明 刘绩 霏雪录:“舍利,按佛书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谓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
《國語辭典》:身高  拼音:shēn gāo
身体的高度。如:「他身高一百七十公分。」
《漢語大詞典》:托体(託體)
(1).寄附躯体。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託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贄国卿。”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 之 吕 霍 ,可以为诫。”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弱质託体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时诗序》:“其七言歌行,託体 长吉 ,而音情駘荡又类 鲍明远 。” 清 周寿昌 《〈渐西村人初集〉叙》:“ 寿昌 偏耆攷订,少而学诗,託体不尊,老尤浅率。”
《國語辭典》:定体(定體)  拼音:dìng tǐ
体,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则及要求。定体指语言形式运用上,固定不变的句法程式。
《漢語大詞典》:体肤(體膚)
身体和皮肤。亦指躯体。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唐书·韩愈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係路。” 贺敬之 《雷锋之歌》五:“阶级体肤的每一个毛孔--都寄托了你火一样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