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前驱(前驅)  拼音:qián qū
1.在前引路、开路。《周礼。夏官。太仆》:「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军入散关则群氐,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
2.在前引导的人。《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三国演义》第一八回:「丞相若兴大师,备当为前驱。」
《國語辭典》:先声(先聲)  拼音:xiān shēng
1.领先振扬自己的声势。唐。张九龄〈敕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先声既振,后殿载扬。」《花月痕》第四回:「此等乌合之众,大人当以先声夺之,便令解散,万不可片刻迟延。」
2.指开创潮流的人或事物。如:「民主的先声」、「自由的先声」。
《國語辭典》:先驱(先驅)  拼音:xiān qū
1.在前开路。《史记。卷四。周本纪》:「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汉。扬雄〈羽猎赋〉:「蚩尤并毂,蒙公先驱。」
2.泛指先行者或领导者。如:「孙中山先生为缔造民主中国的先驱。」
《國語辭典》:导引(導引)  拼音:dǎo yǐn
1.引导。
2.一种道家的养生方法。《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也作「道引」。
《漢語大詞典》:先引
前导。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负韊矢为公子先引。”汉书·萧望之传:“少史冠法冠,为妻先引。”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先引谓导车前。”
分類:前导
《國語辭典》:先导(先導)  拼音:xiān dǎo
1.本指在前引路。后泛指引领、指导。《楚辞。严忌。哀时命》:「使枭杨先导兮,白虎为之先后。」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使五帝先导兮,反大壹而从陵阳。」
2.率先引导群众的人。如:「他是革命运动的先导。」
《國語辭典》:道引  拼音:dào yǐn
道家的养生法。《汉书。卷四○。张良传》:「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馀。」也作「导引」。
《漢語大詞典》:导先(導先)
前导。 汉 焦赣 《易林·夬之泰》:“清冷如云,为兵导先,民人冤急,不知东西。”
分類:前导
《漢語大詞典》:导首(導首)
前导;领头。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分類:前导领头
《國語辭典》:五百  拼音:wǔ bó
职官名:(1)古代军队以五人为伍,一伍之长称为「五百」。也称为「伍伯」、「伍长」。(2)古代户籍以五户为伍,负责管理一伍的人称为「五百」。也称为「伍伯」、「伍长」。(3)地方官府差役兵卒。《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曹节传》:「节弟破石为越骑校尉,越骑营五百妻有美色。」宋。刘宰〈野犬行〉:「叫呼五百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
《漢語大詞典》:鸣笳(鳴笳)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國語辭典》:水路  拼音:shuǐ lù
1.水上通行运输的航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况且一条水路,直到他家,极是容易。」《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这几天水路搭船,到了旱路上,我难道还想坐山轿不成?」
2.用清水扫洒过的街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公主出降》:「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漢語大詞典》:八驺(八騶)
古代贵官出行,有八卒骑马前导,称“八騶”。南齐书·王融传:“车前无八騶卒,何得称为丈夫!” 宋 陆游 《致仕后即事》诗之十五:“多事车前要八騶,老人惟与一藤游。”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一朝得位,便高轩駟马,八騶拥护。”
《漢語大詞典》:导从(導從)
(1).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后汉书·舆服志上:“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珙:“有贵人,导从甚盛。”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一:“具皇帝卤簿仪仗威仪导从,到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为皇帝皇后,再祭告社稷。”
(2).泛指前导与后卫。《水浒传》第八二回:“军士导从,仪卫不断,直至 忠义堂 前下马。”
《漢語大詞典》:黄伞(黄傘,黄繖)
亦作“黄繖”。
(1).黄颜色的伞。即黄罗伞盖。皇帝仪仗之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 太祖 皇帝即位后,车驾初出,过大溪桥,飞矢中黄繖,禁卫惊骇,帝披其胸笑曰:‘教射!教射!’” 宋 刘过 《四犯剪梅花·上建康钱大郎寿》词:“ 西清 侍宴,望黄伞、日华笼輦。” 元 吴师道 《元旦朝回书事》诗之一:“黄繖宝幢微影动,一时吹面受东风。”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九月十五日翼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日高黄繖下 西清 ,风动槐龙舞交翠。”
(3).黄颜色的伞。 明 清 时知府以上的官之前导仪仗。伞质为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褐盖:“而庶子、諭德、洗马及讲读学士,在京亦张大金扇,以故向来俱得用黄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