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调盐
调音
调节
调甘
来调
调民
调气
调柔
瑟调
下调
夜调
变调
四调
合调
调畅
《漢語大詞典》:调盐(調鹽)
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以“调盐”喻任宰相治理国政。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治装行入覲,金鼎重调盐。”参见“ 调梅 ”。
《漢語大詞典》:调梅(調梅)
谓用盐梅调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执掌政柄,治理国家。梅,味酸,古代调味品。语本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调梅寄,元戎 细柳 威。”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本朝父子祖孙宰相:“ 王弇州 载 明 代门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调梅以济昇平之盛者,指不胜屈。”
《國語辭典》:调音(調音)  拼音:tiáo yīn
乐器校正音准之意。通常乐器弹奏之前会先行校正音准。
《國語辭典》:调节(調節)  拼音:tiáo jié
1.调养。宋。陆游〈居室记〉:「休息取调节气血,不必成寐。」
2.调理节制,纾缓事物的变化,不至于过多或过少。如:「调节水位」。
3.调整曲调以合曲律。
《分类字锦》:调甘(调甘)
沈约 需雅乐歌 调甘适苦别渑淄。
分类:煎和
《韵府拾遗 啸韵》:来调(来调)
唐书屈突通传魏徵曰今号清白死不变者屈突通张道源通二子来调共一马道源子不能自存
分类:来调
《漢語大詞典》:调民(調民)
教化百姓。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
分類:教化百姓
《國語辭典》:调气(調氣)  拼音:tiáo qì
1.调节四时气候。南朝梁。江淹〈为萧太傅东耕教〉:「今玄司调气,青祇伫节。」
2.调节呼吸。汉。陆贾《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唐。白居易 负春诗:「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
《漢語大詞典》:调柔(調柔)
(1).和柔;和顺。 唐 李咸用 《和殷衙推春霖即事》:“山川藏秀媚,草木逞调柔。” 清 黄遵宪 《与任公书》:“自 周 以后,尊崇君权,调柔民气,多设仪文阶级,以保一家之封建。”
(2).指柔顺的人或物。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
(3).调和顺适。 唐 白居易 《枕上作》:“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国语辞典》:瑟调(瑟调)  拼音:sè diào
一种乐府相和歌辞。有善哉行、陇西行等三十八曲,乐器用笙、笛、箫、琴、瑟、筝、琵琶等七种。
《漢語大詞典》:下调(下調)
(1).低沉的乐调。 唐 王勃 《送白七序》:“中情易感,下调多愁。” 唐 刘允济 《咏琴》诗:“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2).指流俗的乐调。 唐 张氲 《醉吟》诗之二:“下调无人睬,高心又被瞋。”
《韵府拾遗 萧韵》:夜调(夜调)
张何授衣赋画剪绮纨夜调砧杵
《國語辭典》:变调(變調)  拼音:biàn diào
声调的变化。在国语主要分为类变和字变二种。类变指某一调类在一定语音条件下所发生的调值变化。譬如两个上声相逢,则前者读成阳平,如「选举」、「粉笔」、「小鸟」等。字变指一、七、八、不四字在阳平、阴平和上声前读成去声,而在去声前,则读为阳平。
《骈字类编》:四调(四调)
唐 白居易 听歌六绝句 何满子 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漢語大詞典》:合调(合調)
(1).谓音律、音节和谐。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
(2).比喻意气相投。 清 曹寅 《雪斋梦游渔村和桐初留别诗》:“贫士孤云元合调,祁寒厄闰费乘除。”
《漢語大詞典》:调畅(調暢)
(1).和谐流畅;使和谐流畅。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乐正后夔一足》:“俗説: 夔 一足而用精专,故能调畅於音乐。”南史·何敬容传:“ 敬容 接对宾朋,言词若訥,酬答二宫,则音韵调畅。” 元 阎复 《谢解启》:“拘之以声律之调畅,检之以对偶之重轻。”
(2).使调和舒畅;调理使畅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捨,勿使壅滞。”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或持稿咿唔、或仰空呼吸,以调畅其喉舌;或据案握管,或缓步搆思,以运动其手足。”
(3).豁达开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子敬 语 谢公 :‘公故萧洒。’ 谢 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刘孝标 注引《续晋阳秋》:“ 安 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也。”按,晋书·谢安传作“风宇条畅”。参见“ 条畅 ”。
(4).和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掷枳陀国:“气序调畅,人性善顺。”
《國語辭典》:条畅(條暢)  拼音:tiáo chàng
1.通畅、舒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2.繁衍茂盛。《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兮,揖稷契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文选。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漢語大詞典》:条畅(條暢)
急促不顺貌。条,通“ 涤 ”。礼记·乐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感条畅之气”:“家大人曰: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涤荡、条畅、慆荡声相近,故字相通。”
分類:急促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