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芬芗(芬薌)
(1).犹芬香。 汉 焦赣 《易林·蒙之萃》:“黿羹芬薌,染指弗尝。”
(2).和调。荀子·非相:“欣驩芬薌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芬薌,和也。《方言》:‘芬,和也。’ 郭璞 曰:‘芬香和调。’欣驩芬薌,皆谓和气以将之也。”
《漢語大詞典》:揣丸
和调。揣,通“ 摶 ”。《淮南子·俶真训》:“其袭微重妙,挺挏万物,揣丸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 杨树达 证闻:“下文云:‘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注云:‘嫥捖,和调也。’揣丸与嫥捖同。”
《國語辭典》:虎符  拼音:hǔ fú
古代作为掌管军队或用兵的虎形兵符。《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漢語大詞典》:和乐(龢樂)
(1).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三宾之象不踰,和乐兴焉。”
(2).和调音乐。吕氏春秋·音初:“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高诱 注:“乐以和为成顺。”
《漢語大詞典》:楚调(楚調)
楚 地的曲调。常与 吴 弦、 燕 歌对举。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 唐 陶翰 《燕歌行》:“请君留 楚 调,听我吟 燕 歌。” 唐 白居易 《醉别程秀才》诗:“ 吴 絃 楚 调 瀟湘 弄,为我慇懃送一盃。”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秋夜女工》:“双蛾皱,嘆凤管吹残 楚 调,何日见阶前辐輳。”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之二:“离弦忽 楚 调,促柱诉中孚。”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解题
《漢語大詞典》:租调(租調)
租和调。古代的税制。后汉书·明帝纪:“赦 陇西 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北史·魏纪五·孝武帝:“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 唐 寒山 《诗》之七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 明 李东阳 《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 充国 屯田长在 汉 , 士安 租调总归 唐 。”参见“ 租庸调 ”。
分類:和调税制
《國語辭典》:租庸调(租庸調)  拼音:zū yōng diào
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称为「庸」;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称为「调」。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
《國語辭典》:绎绎(繹繹)  拼音:yì yì
1.善走。《诗经。鲁颂。駉》:「有骝有雒,以车绎绎。」
2.调和的样子。《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绎绎六辔,是列是理。」
3.兴盛不绝的样子。《尔雅。释训》:「绎绎,生也。」《文选。扬雄。甘泉赋》:「是时未轃夫甘泉也,乃望通天之绎绎。」
《漢語大詞典》:水斗
1.水战。《汉书·严助传》:“臣闻 越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於水鬭,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宋书·邓琬传:“吾少习步战,未闲水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至今早小子适逢承命往水鬭军营造册。”
2.谓两水汹涌相激的自然现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贵州 普定卫 有二水,一曰 滚塘寨 ,一曰 闹蛙地 ,相近前后。 吴 人从军至此,夜闻水声搏激,既而其响益大。居人开户视之,波涛喷面,不可逼近,坐以伺旦。及明声息,二水一涸一溢,人以为水鬭。”参阅国语·周语下宋史·五行志一
《國語辭典》:调气(調氣)  拼音:tiáo qì
1.调节四时气候。南朝梁。江淹〈为萧太傅东耕教〉:「今玄司调气,青祇伫节。」
2.调节呼吸。汉。陆贾《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唐。白居易 负春诗:「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
《國語辭典》:闸门(閘門)  拼音:zhá mén
水道上控制流量或水位的装置。
《國語辭典》:水库(水庫)  拼音:shuǐ kù
用以贮水、调节水流的建筑物。可供灌溉、防洪、发电等用途。如:「石门水库」、「曾文水库」。
《漢語大詞典》:武符
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唐 人避 唐 高祖 之祖 李虎 讳改。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天子宠兮为崇荣,赠我武符兮赐我专城。”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 武皇 曾不逗挠於其衷,亟发武符,按言诛之。”
《国语辞典》:蒙雾露(蒙雾露)  拼音:méng wù lù
蒙,蒙受。雾露,指阴阳不和调之气。蒙雾露指人罹患疾病。宋。文天祥〈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漢語大詞典》:输发(輸發)
谓输送和调发粮草、军队。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帝见输发频,罢游幸,不奏乐,宰相 杜悰 以为非是,止之。”
《漢語大詞典》:香附子
莎草的块根。中医入药,有健胃、镇痛和调经的功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别録》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 魏文帝 遣使於 吴 求雀头香,即此。”参见“ 香莎 ”。
《漢語大詞典》:香莎
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块叫香附子,供药用。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孤园寺》:“香莎满院落,风汎金靃靡。” 元 谢宗可 《渔蓑》诗:“翠结香莎付钓舟,一竿风雨不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