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睿旨  拼音:ruì zhǐ
深远的意旨。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國語辭典》:制诰(制誥)  拼音:zhì gào
天子的诏命。《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诰。」唐。元稹 制诰自序:「制诰本于书,书之诰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也作「制诏」。
《国语辞典》:下诏(下诏)  拼音:xià zhào
古代帝王发布诏令。唐。李邕〈谢敕书及䌽绫表〉:「天门下诏,横笔阵于长山。」《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诏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耀州节度使潘环,共帅所部兵救晋安,下诏亲征。」
《國語辭典》:司命  拼音:sī mìng
1.星名:(1)古代天文指文昌第四星。(2)古代天文指三台中的上台二星。(3)在虚宿之北的二星。
2.神仙的名称:(1)宫中小神。(2)灶神。
《國語辭典》:纶綍(綸綍)  拼音:lún fú
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指天子的诏书。唐。柳宗元〈代广南节度使郑絪谢出镇表〉:「捧对纶綍,不知所图。」
分類:诏令帝王
《漢語大詞典》:命书(命書)
(1).诏书,诏令。仪礼·觐礼:“诸公奉篋服加命书于其上。”左传·定公四年:“其子 蔡仲 改行帅德, 周公 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 蔡 。其命书云:‘王曰:“ 胡 !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 唐 刘禹锡 《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猥蒙朝奬,特降命书。”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母陈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陪京望郡,俾定新封,服我命书。尚其不泯!”
(2).算命的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三:“论者今取世俗所谓命书观之,往往皆近时语,推尊 珞琭子 ,尤非古文。”
《漢語大詞典》:告命
(1).请命。易·泰:“﹝象曰﹞城復於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高亨 注:“邑人请命不要用兵。”
(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臶传》:“ 张掖郡 玄川溢涌,激波奋荡,宝石负图,状像灵龟,宅于川西,嶷然磐峙,仓质素章,麟凤龙马,焕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
(3).帝王的诏令。 宋 苏轼 《表忠观碑》:“独 吴越 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於朝。”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
(4).特指告身,授官之符。 宋 岳飞 《辞建节第四札》:“敢望圣慈察臣之愚,实非矫饰。所有告命见在 鄂州 军资库寄纳,伏乞特赐追还,以安愚分。”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内外官闕,取尝试有效者随科授职。所赐告命,仍具举主姓名。”
《國語辭典》:敕命  拼音:chì mìng
1.命令、诏令。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三国演义》第一八○回:「且说太仆蒋显到剑阁,入见姜维,传后主敕命,言归降之事。」
2.明清时授六品以下官位的命令,称为「敕命」。《正字通。攴部》:「敕,明制,差遣诸臣予敕,行事备载职守,申以勉词。凡褒嘉责让丛用敕,词皆散文,六品以下官赠封称敕命,始用四六。」
《漢語大詞典》:俞音
(1).帝王表示允可的诏令。 宋 苏辙 《免尚书右丞表》之二:“顾惟尺寸之材何与栋梁之选?比陈诚恳,尚閟俞音。” 宋 赵抃 《次韵许遵少卿见寄》:“君恩早赐俞音下,即拥菟裘故里还。” 明 张居正 《谢圣谕存问并赐银两等物疏》:“臣自奉俞音,得以休沐,屏居谢事,息虑澄心。”
(2).用为称对方允诺的敬词。 宋 苏轼 《求婚启》:“ 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见今日。仰缘夙契,祗听俞音。”
《漢語大詞典》:纶言(綸言)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郑玄 注:“言言出弥大也。”后因以“纶言”为帝王诏令的代称。晋书·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於纶言,东序西胶未闻於弦诵。” 唐 柳宗元 《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纶言一降,庶政毕行。” 宋 秦观 《正仲左丞生日》诗:“史笔开凡例,纶言正纬经。” 清 李渔 《风筝误·习战》:“那时节封你做食禄千钟、封侯万户的功人功象,须记喒纶言非誑。”
分類:帝王诏令
《國語辭典》:敕令  拼音:chì lìng
1.命令。《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三国志。卷二○。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恭王衮传》:「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者终诰之制,为天下法。』」
2.天子的诏令。《宋史。卷一八。哲宗本纪二》:「章惇等进新修敕令式,惇读于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
《國語辭典》:告语(告語)  拼音:gào yǔ
告诉。《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漢語大詞典》:特旨
帝王的特别诏令。 宋 陆游 《江西到任谢表》:“然而异恩赐第,弗由场屋之选抡;特旨造廷,非出公卿之论荐。”宋史·选举志三:“从军以后,立军功及人材出众者,特旨擢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今上笃厚中宫:“此后伉儷弥篤,恩礼有加,次年即特旨建储,人心大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这是甚么大事,非得弄一个特旨下来不为功。”
《漢語大詞典》:特诏(特詔)
帝王的特别诏令。后汉书·王充传:“友人同郡 谢夷吾 上书荐 充 才学, 肃宗 特詔公车徵,病不行。”晋书·平原王榦传:“ 榦 有篤疾,性理不恒,而颇清虚静退,简於情欲,故特詔留之。”宋史·刑法志三:“初,京师裁造院募女工,而军士妻有罪,皆配隶南北作坊。 天圣 初,特詔释之,听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