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理论
语论
过论
余论
阔论
论平
潜夫论
三论
追论
论家
疑论
详论
论义
论讨
论死
《國語辭典》:理论(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实践中归纳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说理或论点。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
《漢語大詞典》:语论(語論)
说话;谈论。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将逝之夕,逆知其论,语论自若,精神不衰。”《天雨花》第四回:“起身走到前堂去,儿媳相陪坐语论。”
分類:说话谈论
《漢語大詞典》:过论(過論)
过头话;过分的言论。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鄙人尝持一説,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 日本 人降伏於我国旂下之日,确有所见,非过论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序说:“谓 中国 之旧学自甲骨之出而另辟一新纪元,自有 罗 王 二氏考释甲骨之业而另辟一新纪元,决非过论。”
《國語辭典》:馀论(餘論)  拼音:yú lùn
1.未尽的言论。《文选。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馀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2.称著作中总论分论以外的论述。
《漢語大詞典》:阔论(闊論)
阔大不切实际的议论。 宋 刘恕 《自讼》:“言大而智小,好谋而阔论。”
《漢語大詞典》:论平(論平)
考虑公正平和。 唐 张九龄 《敕吐蕃赞普书》:“朕心无所负,事欲论平。”
《国语辞典》:潜夫论(潜夫论)  拼音:qián fū lùn
书名。东汉王符撰,十卷,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内容为评论当时政治得失,反对谶纬迷信。因其隐居著书,不欲章显其名,故名其书为《潜夫论》。
《漢語大詞典》:三论(三論)
(1).指所论三事。吕氏春秋·应言:“ 魏王 将入 秦 , 魏敬 谓王曰:‘以 河内 孰与 梁 重?’王曰:‘ 梁 重。’又曰:‘ 梁 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内 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 魏敬 曰:‘ 河内 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輟行。” 高诱 注:“三论,谓 河内 与 梁 及身也。”
(2).《论语》《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 鲁 论同。” 邢昺 疏:“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
(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元畅:“又善於三论,为学者之宗。”陈书·徐孝克传:“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南史·傅縡传:“ 縡 篤信佛教,从 兴皇寺 慧朗法师 受三论,尽通其学。”
《漢語大詞典》:追论(追論)
(1).议论过去的事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齐威王 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追论旧功,封 显明亭侯 。” 宋 叶适 《取燕一》:“致 靖康 之祸,在於取 燕 ;追论 靖康 之失者,亦必曰取 燕 。”亦指补充论述。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本论原以 中国 为主,不能他及,但各宗起原多与 印度 有关係,故不得不追论及之。”
(2).犹追究。明史·华云龙传:“二十三年追论 中 胡 党,爵除。”《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其外杂犯,在他到任以前的,俱免追论。”
《漢語大詞典》:论家(論家)
论文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至 石渠 论艺, 白虎 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漢語大詞典》:疑论(疑論)
(1).疑似的言论。 汉 王充 论衡·雷虚:“无是非之分,故无是非之实。无以定疑论,故虚妄之论胜也。”
(2).谓比拟朋党论处。疑,通“ 拟 ”。后汉书·申屠蟠传:“居二年, 滂 ( 范滂 )等果罹党錮,或死或刑者数百人, 蟠 确然免於疑论。”
分類:比拟言论
《漢語大詞典》:详论(詳論)
研究讨论。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凡讯狱前一二日,可取讯簿密与 刘湛 辈粗共详论,慎无以喜怒加人。” 唐 贾公彦 《〈仪礼疏〉序》:“以诸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仍取四门助教 李玄植 详论可否,僉谋已定,庶可施矣。”
分類:究讨讨论
《漢語大詞典》:论义(論義)
论说义理。 南朝 梁 萧子显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又外国诸僧所论义者,不必开所立之义,直是素有心疑,止来求决。”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明 何良俊 语林·雅量:“ 孔文举 在 青州 ,为 袁谭 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内接, 孔 隐几安坐,读书论义自若。”
《漢語大詞典》:论讨(論討)
讨论。北齐书·魏收传:“时论既言 收 著史不平, 文宣 詔 收 於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阎立本:“论讨坟典,商略前载。”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时惟帝俞,眷兹元老,虽退身而安逸,未忘心於论讨。”
分類:讨论
《漢語大詞典》:论死(論死)
判处死刑。史记·平準书:“ 汤 奏当 异 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资治通鉴·汉高祖九年:“今吾三族皆以论死。” 胡三省 注:“谓以罪论抵死。”明史·刑法志一:“ 太祖 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