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治体(治體)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國語辭典》:非法  拼音:fēi fǎ
违法、不合法。如:「贩毒是非法的行为,人人可以检举。」清。徐珂《清稗类钞。棍骗类。上海地棍之拆梢》:「拆梢者,苏、沪为多,而沪尤甚。盖以非法之举动,恐吓之手段,借端敲诈勒索财物之谓也。」
《國語辭典》:古法  拼音:gǔ fǎ
古老、传统的方法。如:「祖母用古法炮制的酸梅汤,在炎热的夏日里饮用,最能消暑解渴。」
《國語辭典》:清规(清規)  拼音:qīng guī
1.禅宗寺院或道观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这人留在禅林里,是必要坏了清规。」《文明小史》第七回:「小道今年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一向恪守清规,不敢乱走一步。」
2.泛指供人遵循的规范。《梁书。卷十五。谢朏传》:「清规雅裁,兼擅其美。」唐。杜甫〈偶题〉诗:「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漢語大詞典》:前规(前規)
(1).前人的规范、规矩。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当时植珍木,岂是昧前规,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 文端 未尝奏明裁汰,未奉明文,从而沿之,以前规后随,恐 文端 不受。”
(2).指前代的规模。宋书·良吏传序:“及 世祖 承统,制度奢广,犬马餘菽粟,土木衣綈绣,追陋前规,更造 正光 、 玉烛 、 紫极 诸殿。”
《漢語大詞典》:取则(取則)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 李善 注引 赵岐 三辅决录:“ 长安 刘氏 ,唯有 孟公 ,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 挚虞 ﹞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明 宋濂 《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 克表 ,俾取则而为之。”
《國語辭典》:孝道  拼音:xiào dào
孝敬父母亲长的精神与原则。《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红楼梦》第四三回:「就是家去了看戏吃酒,也并不是二爷有意,原不过陪著父母尽孝道。」
《國語辭典》:法象  拼音:fǎ xiàng
天地间的一切现象。《易经。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國語辭典》:文轨(文軌)  拼音:wén guǐ
1.书写的文字及车子的轨辙。若书同文,车同轨,则天下大一统。《隋书。卷三。炀帝纪》:「今天下交泰,文轨攸同。」
2.文章的轨范。《隋书。卷七六。文学传。杜正玄传》:「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宝,时人号为文轨。」
《漢語大詞典》:良规(良規)
(1).有益的规谏。《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钦纳至言,思闻良规。”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庸夫好悦耳之华誉,而恶利行之良规。” 唐 韩愈 《病鸱》诗:“勿讳泥坑辱,泥坑是良规。”
(2).好的规范、准则。《再生缘》第二十回:“愿君王,礼贤下士守良规。”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尤其妙者,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何国有良规,则互相仿效,必底於成而后已。”
《國語辭典》:洁己(潔己)  拼音:jié jǐ
修正身心,使自己的行为端正、严谨。《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
《漢語大詞典》:人经(人經)
(1).谓做人行事的规范。 南朝 齐 王俭 《高帝哀策文》:“蠢尔 荆 汉 ,悖乱人经。” 南朝 梁 沈约 《贺齐明帝登祚章》:“凶德早树,行悖人经。”
(2).人的经脉。灵枢经·经脉:“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漢語大詞典》:遗范(遺範)
(1).指前人遗留下来可作楷模的法式、规范、标准等。晋书·乐志上:“ 武皇帝 採 汉 魏 之遗范,览 景文 之垂则,鼎鼐唯新,前音不改。” 唐 元稹 《去杭州》诗:“君名师范欲何范,君之烈祖遗范存。”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陈霆》:“其豪迈激越,有 苏 辛 遗范。” 谢觉哉 《不惑集·从纪念杜甫想到的》:“ 延城 南关外 杜甫川 口有 唐 左拾遗 杜公祠 ,祠系依石凿洞,石龛犹存,有‘北征遗范’木匾。”
(2).犹遗像。魏书·释老志:“后 孝明帝 夜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羣臣, 傅毅 始以佛对。帝遣郎中 蔡愔 、博士弟子 秦景 等使於 天竺 ,写浮屠遗范。”参见“ 遗像 ”。
《國語辭典》:遗像(遺像)  拼音:yí xiàng
1.死者生前的照片或肖像。如:「国父遗像」。《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2.当物体移去或闭眼时,物像仍存在瞬间的现象。也称为「后像」。
《國語辭典》:轨范(軌範)  拼音:guǐ fàn
模范。《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宏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
《漢語大詞典》:轨范师(軌範師)
佛寺中传授佛法者的职位称号。音译为阿闍梨。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二十五师资之道:“﹝本﹞或问云:阿遮利耶存念﹝註﹞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亦省称“ 轨范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轨范每常长不闕,威仪未省暂离身。”
《國語辭典》:轨辙(軌轍)  拼音:guǐ chè
1.车轮行过的痕迹。如:「他循著地上的轨辙前进,终于找到出口。」《魏书。卷八。世宗纪》:「江海方同,车书宜一,诸州轨辙,南北不等。」
2.前人走过的道路或做过的事情。如:「记取失败的教训,别重蹈前人的轨辙。」宋。温庭筠〈过孔北海墓二十韵〉:「后尘遵轨辙,前席咏仪型。」
3.比喻法则。汉。王充《论衡。自纪》:「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