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私法  拼音:sī fǎ
1.私人所定的法则。《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尚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贬!』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
2.规定私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相对于公法而言。如民法、商法等。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國語辭典》:陟罚臧否(陟罰臧否)  拼音:zhì fá zāng pǐ
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分類:赏罚褒贬
《漢語大詞典》:臧贬(臧貶)
褒贬,品评高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遏 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谢公 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后余过 沅州 , 慈谿 冯公 觴余督府,怜及 杨 之才器固博识,特好臧贬先辈,輒攻人沿袭之短,气象遂砭削矣。” 明 李贽 《读史·思旧赋》:“‘竹林七贤’,此( 向秀 )为最无骨头者,莫曰先辈初无臧贬‘七贤’者也。”
《漢語大詞典》:訾美
犹言褒贬毁誉。新唐书·李延寿传:“其史於本国详,佗国略,往往訾美失传。”
分類:褒贬毁誉
《國語辭典》:一字褒贬(一字褒貶)  拼音:yī zì bāo biǎn
语本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后用以比喻为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非常严谨。唐。柳宗元 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及阁下遭谗妒在外十馀年,又不得效薄伎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国语辞典》:臧否人物  拼音:zāng pǐ rén wù
褒贬品评人物的好坏。《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南史。卷一九。谢晦传》:「灵运父瑍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卒,而灵运好臧否人物。」
《国语辞典》:北方佛教  拼音:běi fāng fó jiào
近代佛教学者为避免大、小乘含有褒贬义的用语,将佛教从接受的师承传统与流传区域分南北两系统。传播在今北印度、西藏、中国大陆(傣族佛教除外)、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总称。实指大乘佛教。也称为「北传佛教」。
《国语辞典》:中立词(中立词)  拼音:zhōng lì cí
不表达特殊风格、不含褒贬意味的语词。如「死亡」一词,与含尊敬的「崩殂」或轻视的「翘辫子」二词相比,其语义显然中立。
《國語辭典》:说好说歹(說好說歹)  拼音:shuō hǎo shuō dǎi
为劝他人,好话、坏话都说尽。如:「我说好说歹的劝你,你就别再找他的麻烦了!」
《漢語大詞典》:说好嫌歹(説好嫌歹)
说这个好,嫌那个坏。泛指批评,褒贬。《雪岩外传》第十一回:“所演的戏,却是里外一样的,里面演什么,外面也演什么,以免那些人説好嫌歹的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