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怀印
 
化金印
 
鹊衔金印
 
石印飞
 
喜鹊捧金印


《搜神记》卷九~70~
常山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府。后议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尧舜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颢后官至太尉。

例句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 岑参 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野鹊迎金印,郊云拂画旗。 岑参 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鹊随金印喜,乌傍板舆飞。 岑参 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

鹊印庆仍传,鱼轩宠莫先。 岑参 西河郡太守张夫人挽歌

不分荆山抵,甘从石印飞。 李峤

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 苏颋 咏礼部尚书庭后鹊

鹊印提新篆,龙泉夺晓霜。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韩偓

典故 
填沧海
 
含石
 
精卫衔石
 
精卫恨
 
衔木石
  
精卫苦
 
禽填海
 
化精卫
 
填海心
 
帝女灵
 
填瀚海
 
碧海乾
 
帝女填
 
魂化精卫
 
精卫衔芦
 
填海精卫
 
衔石冤禽
 
沧海鸟
 
沈冤鸟口
 
帝子衔冤
 
费木石
 
精卫怒
 
口衔山石
 
禽海填
 
填渤澥
 
投石填海
   
衔土怨
 
帝女衔石
  
女娃东海
 
石填大海
  
心平海
 
相关人物
精卫


《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述异记》卷上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简释

禽填海:喻申冤报仇,或喻献身大业。唐杜甫《寄岳州贾六支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


例句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元稹 缚戎人

恨极同填海,情长抵导江。 吴融

壅应边尽北,填合海无东。 吴融 雪十韵

石小虚填海,芦铦未破矰。 李商隐 北禽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 李白 寓言三首之二

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

古时填渤澥,今日凿崆峒。 李贺 恼公

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 公无渡河

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 罗隐 子规

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聂夷中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余魄岂能衔木石,独将遗恨付箜篌。 陈标 公无渡河

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 陶翰 送金卿归新罗

帝女飞衔石,鲛人卖泪绡。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

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 顾况 龙宫操

典故
爵衔鳣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杨震〉~759~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荅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唐·李贤注引韩子云:「鳣似蛇。」臣贤案:续汉及谢承书「鳣」字皆作「鳝」,然则「鳣」「鳝」古字通也。鳣鱼长者不过三尺,黄地黑文,故都讲云「蛇鳝,卿大夫之服象也」。
典故
龙衔烛


《楚辞补注》卷三〈天问〉~93~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汉·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山海经·海经》卷十二〈大荒北经·章尾山烛龙〉~438~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淮南子》卷四〈坠形训〉~50~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汉·高诱注:「委羽,北方山名。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典故  
青鸟信
 
青鸾信
   
西来青鸟
  
传书青鸟
 
仙家鸟
 
青鸟衔笺
    
小鸟传仙语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西王母

参考典故
青鸟(一)


《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54~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山海经·海经》卷七〈海内北经·西王母〉~306~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艺文类聚》卷九十一〈鸟部中·青鸟〉~577~
汉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又曰:钩弋夫人卒。上为起通灵台,常有一青鸟集台上。」

简释

青鸟:指神仙,或爱情的使者。唐李侨《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传书青鸟迎萧凤,巫岭荆台一通梦。”


例句

寄音青鸟翼,谢尔碧海流。 刘复 游仙

得意紫鸾休舞镜,断踪青鸟罢衔笺。 刘损 愤惋诗三首

青鸟罢传相寄字,碧江无复采莲人。 刘沧 代友人悼姬

仙界日长青鸟度,御衣香散紫霞飘。 刘沧 过铸鼎原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 刘禹锡 吐绶鸟词

青鸟去时云路断,姮娥归处月宫深。 刘禹锡 怀妓

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刘禹锡 飞鸢操

青鸟来去闲,红霞朝夕变。 刘长卿 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

所宜巢三鸟,影入瑶池碧。 刘驾 琪树下因吟六韵呈先达者

芳信沉青鸟,空祠掩暮山。 喻凫 王母祠前写望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崔国辅 七夕

问君在何所,青鸟舒锦翮。 常建 春词

西母青禽轻飘飘,分环破璧来往劳。 李咸用 轻薄怨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 中元作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李商隐 昨日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李商隐 汉宫词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 李商隐 圣女祠

伫看青鸟入,还陟紫云梯。 李峤 幸白鹿观应制

不学兰香中道绝,却教青鸟报相思。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李白 代寄情楚辞体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李白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李白 宝观主白鸲鹆歌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 有所思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李白 相逢行

焚香欲使三清鸟,静拂桐阴上玉坛。 李益 避暑女冠

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李益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白云辞上国,青鸟会群仙。 权德舆 送王炼师赴王屋洞

曾城自有三青鸟,不要莲东双鲤鱼。 段成式 戏高侍御七首

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闻道昆崙有仙籍,何时青鸟送丹砂。 皇甫冉 题蒋道士房

今日长歌思不堪,君行为报三青鸟。 万楚 小山歌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 薛涛 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 雍裕之 四色

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 韦应物 骊山行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韩愈 华山女

紫书分付与青鸟,却向人间求好花。 顾况 梁广画花歌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 鲍溶 怀仙二首

青鸟飞难远,春云晴不闲。 鲍溶 怀尹真人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鲍溶 望麻姑山

典故
吴王醉处
 
山衔半日

相关人物
夫差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青山犹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金壶丁丁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东方渐高奈尔何】。
典故
双衔凤带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案:原注。隋独孤信举止风流。曾风吹帽檐侧。观者塞路。】。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
典故
戊己往衔泥


《博物志》
燕戊己日不衔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典故
衔杯对刘

相关人物
刘伶(字伯伦)


《昭明文选》卷四十七晋·刘伯伦(伶)《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馀。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例句

结绶还逢育,衔杯且对刘。 陈子昂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典故 
一枝芦


《淮南子》卷十九《脩务训》
「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东汉·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
《古今注》卷中《鸟兽》
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长芦可数寸,以防缯缴。

例句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 刘商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 刘威 秋日寄陈景孚秀才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崔涂 孤雁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李贺 野歌

万里衔芦别故乡,云飞雨宿向潇湘。 杜牧

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 杜甫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 杜甫 远游

空悲鸢踮水,翻羡雁衔芦。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衔芦远雁愁萦缴,绕树啼猿怯避弓。 武元衡 幕中诸公有观猎之作因继之

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鸿盘

典故

《周礼注疏》卷二十九〈夏官司马·大司马〉~448~
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汉·郑玄注:「枚如箸,衔之有,繣结项中。军法止语为相疑惑也。」
典故
衔瑞图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
《春秋合诚图》:黄帝游玄扈雒水上,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凤皇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

例句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杜甫 凤凰台

典故
雁衔


《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645~
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夫雁顺风受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汉·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载其翼也。
典故
羊衔新穗


《太平御览》卷七百四〈服用部六·囊~〉3272~
裴渊《广州记》:「州厅事梁上画五羊象又作五谷囊随象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衔谷萃于楚庭,因是图其象。」
典故
杨花飞鸟衔巾


《梁书》卷三十九〈王神念列传·杨华〉~556~
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悽惋焉。
《南史》卷六十三〈王神念列传〉~535~
时复有杨华者,能作惊军骑,亦一时妙捷,帝深赏之。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悽断。
《國語辭典》:鹊印(鵲印)  拼音:què yìn
汉代张颢击破山鹊化成的石头,而得到金印的故事。典出晋。干宝《搜神记》卷九。后遂以鹊印代表印章。唐。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鹊印蝉簪,金社发公侯之始。」
《漢語大詞典》:鹊石(鵲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 常山 张颢 ,为 梁州 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 顥 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顥 以上闻,藏之秘府。后议郎 汝南 樊衡夷 上言:‘ 尧 舜 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 顥 后官至太尉。”遂以“鹊石”为官员应天命升迁的典实。 明 张煌言 《寿安福伯邓如磐》诗:“鹊石文垂早建牙,归来长啸饵丹砂。”
《國語辭典》:冤禽  拼音:yuān qín
精卫的别名。参见「精卫」条。
分類:精卫
《國語辭典》:填海  拼音:tián hǎi
将海填平。如:「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难的坚定意志。」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國語辭典》:精卫填海(精衛填海)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黄帝幼女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心怀冤愤,立志报仇。亦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如:「不管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将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一一克服。」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漢語大詞典》:衔木(銜木)
口叼树枝。 唐 李白 《寓言》诗之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参见“ 衔石填海 ”。
分類:树枝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漢語大詞典》:衔木鸟(銜木鳥)
原指精卫鸟,后亦泛指海鸟。 唐 陶翰 《送金卿归新罗》诗:“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参见“ 衔石填海 ”。
分類:精卫海鸟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漢語大詞典》:衔石(銜石)
见“ 衔石填海 ”。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國語辭典》:鳣堂(鱣堂)  拼音:shàn táng
语出《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后以鳣堂称讲学的处所。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论武呵!我法阴符,按阳道,握兵机,合变如如神。不付能试鳣堂,赴千里槐花市,风日凄凄。」也称为「鳣舍」。
分類:讲学所为
《漢語大詞典》:三青鸟(三青鳥)
(1).传说中的仙鸟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五:“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清 王夫之 《九昭》:“介三青鸟以先鸣兮,诛凤凰於 西母 。”
(2).借指使者。 唐 李白 《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漢語大詞典》:三鸟(三鳥)
古代神话中 西王母 身边的三只青鸟。亦为使者的泛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郭璞 注:“皆 西王母 所使也。” 汉 刘向 《九叹·忧苦》:“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洪兴祖 补注:“三鸟, 王母 使者。” 南朝 梁 江淹 《陆平原羁宦》诗:“愿言寄三鸟,离思非徒然。” 唐 李益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诗:“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漢語大詞典》:青禽
(1).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 汉 班固 汉武故事:“ 鉤弋夫人 卒,上为起 通灵臺 ,常有一青鸟集臺上。”后遂以“青禽”为悼念死者之典。 宋 谢翱 《鄞女墓》诗:“网草新垂月中露,青禽夜宿菱塘渚。” 明 夏完淳 《招魂》:“层楼积栋,刻云烟些。青禽纷语,依木成妍些。”
(2).即青鸟。喻信使。 南朝 齐 王融 《法乐辞》之七:“青禽承逸轨,文驪镜重川。” 唐 李白 《寓言》诗之二:“遥裔双綵凤,婉孌三青禽。” 王琦 注引山海经:“三青鸟,皆 西王母 使也。” 明 王玉阳 《纪情》套曲:“冷萧萧风狂雨骤,恨悠悠经年拖逗。远迢迢青禽信来,急匆匆特地相撋就。”
(3).即 青琴 。古神女名。 唐 温庭筠 《马嵬佛寺》诗:“ 曼倩 死来无絶艺,后人谁肯惜 青禽 ?”
《國語辭典》:青雀  拼音:qīng què
1.动物名:(1)桑扈。嘴巴弯曲,食肉。(2)鹢。一种水鸟,羽毛白色,形似鹭鸶。不怕风,能高飞。
2.旧时船头常刻有青雀,后以借指船舶。北周。庾信 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泛诗:「时看青雀舫,遥逐桂舟回。」
《國語辭典》:桑扈  拼音:sāng hù
1.动物名。雀形目鸣禽类。头黑色,嘴曲而厚,色黄,背腹皆淡灰褐色,翼紫黑。喜食果实及谷类。也称为「桑雇」。
2.古代隐士名。《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
3.传说是少昊时的官名。为主管农事的九扈之一,掌理奖励百姓耕作养蚕之事。汉。蔡邑〈独断上〉:「桑扈氏,农正趣民养蚕。」
4.《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桑扈,刺幽王也。」或亦指颂美天子之诗。首章二句为:「交交桑扈,有莺其羽。」
《漢語大詞典》:青雀舫
《方言》卷九:“舟……或谓之鷁首。” 郭璞 注:“鷁,鸟名也。今 江东 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后因称船首画有青雀之舟为“青雀舫”。泛指华贵游船。 北周 庾信 《奉和濬池初成清晨临泛》:“时看青雀舫,遥逐桂舟迴。” 唐 刘长卿 《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诗:“偶乘青雀舫,还在白鸥羣。” 清 黄遵宪 《大阪》诗:“横列东西青雀舫,旁通三百赤栏桥。”亦省称“ 青雀 ”、“ 青舫 ”。 唐 刘言史 《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闲逐维私向 武城 ,北风青雀片时行。”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掩萧斋》词:“落日逢迎 朱雀街 ,共乘青舫渡 秦淮 。”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 黄河 北去浮青雀,沧海东回献白狼。”
《國語辭典》:青鸟(青鳥)  拼音:qīng niǎo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南唐。李璟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漢語大詞典》:青鴍
传说中的鸟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玄丹之山 。有五色之鸟,人面有髮。爰有青鴍、黄鷔。”
分類:鸟名
《漢語大詞典》:青鸟氏(青鳥氏)
古官名。为历正的属官,掌管立春、立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皞 挚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青鸟氏,司启者也。” 孔颖达 疏:“立春立夏谓之启。此鸟以立春鸣立夏止,故以名官,使之主立春立夏。”
《漢語大詞典》:青乌(青烏)
(1).指 青乌子 。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家。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 黄帝 ﹞相地理则书 青乌 之説。”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 唐 李贤 注:“葬送造宅之法,若 黄帝 、 青乌 之书也。”
(2).为堪舆家的美称。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 青乌 相,宾惊白鹤飞。”
(3).指堪舆之术。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择吉祥之地,不待青乌;变功德之林,皆成白鹤。” 清 黄宗羲 《陈令升先生传》:“先生於书画古奇器,赏鉴无不精絶,而青乌、素问、龟卜、杂术,皆能言其理。”
(4).泛指堪舆学的书籍。 唐 柳宗元 《祭崔氏外甥女文》:“ 邙 阜有位,青乌载卜。” 清 陈瑚 《拟邀文介石住尉迟庙》诗:“吟残丹叶空留恨,读遍青乌求疗饥。”
(5).借指风水宝地。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占白鹤,相青乌, 郑伯 所封,有 咸林 之采地; 晋侯 所輅,有 河 外之城邑。” 唐 陈子昂 《申州司马王君墓志铭》:“墨龟未食,青乌不封,权殯于某所,需吉兆也。”
(6).鸟名。即乌鸦。 南朝 梁 何逊 《穷乌赋》:“异海鸥之去就,无青乌之是非。”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有顷,天曙,忽有青乌数十如雀,飞集墙上。”
(7).借指太阳。太阳又称金乌。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诗:“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按,青乌去,指太阳下山;白兔驯,指月亮东升。
(8).复姓。 汉 有 青乌子 。见 汉 应劭 《风俗通·佚文》
《漢語大詞典》:青鸟使(青鳥使)
神话传说 西王母 有三青鸟代为取食报信。后因以“青鸟使”借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唐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 赤松 家。” 唐 李商隐 《昨日》诗:“昨日 紫姑神 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赴约》:“暂为青鸟使,忙把锦笺传。”参见“ 青鸟 ”。
《國語辭典》:青鸟(青鳥)  拼音:qīng niǎo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南唐。李璟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漢語大詞典》:青鸟书(青鳥書)
指书信。 元 王实甫 《四块玉》套曲:“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每日家病懨懨懒去傍粧臺。” 明 胡奎 《梦游庐山》诗:“望断 蓬莱 青鸟书,琪花落尽无人折。”参见“ 青鸟 ”。
分類:书信
《國語辭典》:青鸟(青鳥)  拼音:qīng niǎo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南唐。李璟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國語辭典》:青鸾(青鸞)  拼音:qīng luán
1.皇帝车驾前的铃。《南齐书。卷三。武帝本纪》:「鸣青鸾于东郊,冕朱纮而莅事。」宋。无名氏《梅妃传》:「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2.传说中的神鸟。似凤,五色备举而多青。
3.传说青鸾喜欢对镜起舞,故用以代称镜子。唐。皇甫枚《王知古》:「他日锦雉之衣欲解,青鸾之匣全开。」
4.能传递信件的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漢語大詞典》:青鸾翼(青鸞翼)
指信使。 宋 周邦彦 《还京乐·大石》词:“怎得青鸞翼,飞归教见顦顇。”亦省作“ 青翼 ”。 宋 柳永 《法曲第二》词:“青翼传情,香径偷期,自觉当初草草。” 宋 赵令畤 《蝶恋花》词:“青翼驀然来报喜,鱼牋微諭相容意。”参见“ 青鸞 ”。
分類:信使
《國語辭典》:青鸾(青鸞)  拼音:qīng luán
1.皇帝车驾前的铃。《南齐书。卷三。武帝本纪》:「鸣青鸾于东郊,冕朱纮而莅事。」宋。无名氏《梅妃传》:「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2.传说中的神鸟。似凤,五色备举而多青。
3.传说青鸾喜欢对镜起舞,故用以代称镜子。唐。皇甫枚《王知古》:「他日锦雉之衣欲解,青鸾之匣全开。」
4.能传递信件的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漢語大詞典》:衔芦(銜蘆)
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淮南子·修务训》:“夫鴈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高诱 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繒缴。 江 南沃饶,每至还 河 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繒缴焉。” 唐 陆希声 《鸿盘》诗:“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清 陈维嵩 《青玉案·雁字》词:“年年未了衔芦债,入塞几时还出塞。”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