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香(傳香)
(1).佛教语。传戒。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传香引上德,列伎进名臣。” 唐 马戴 《送宗密上人》诗:“一自传香后,名山愿卜邻。”
(2).佛教语。行香。谓行法事时持香绕行道场。 唐 广宣 《禁中法会应制》诗:“侍读霑恩早,传香驻日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贤愚经云:‘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普达王经云:‘佛昔为大姓家子,为父供养三宝,父命子传香。’此云‘行香僧手中’与‘传香’,今世国忌日尚行此意。”
《國語辭典》:道树(道樹)  拼音:dào shù
佛教中因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故佛家称菩提树为「道树」。
《漢語大詞典》:行理
(1).使人。即受命出使者。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杜预 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韦昭 注:“行理,小行人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行人之官,某名曰使,亦或借理为之,《周语》云:‘行理以节逆之’是也。亦或借李为之,《左氏》云:‘行李之往来’是也。”参见“ 行李 ”。
(2).行道践理。管子·正第:“能服信政,此谓正纪。能服日新,此谓行理。”《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猴王道:‘你是行理君子,但望你指教我神仙去处。却好去拜访。’”
《國語辭典》:行李  拼音:xíng lǐ
1.行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汉。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
2.出门时所携带的行装。《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治装》:「行李百物求备。」《儒林外史》第五回:「捲捲行李,一溜烟走急到省城去了。」也作「行具」、「行器」。
《漢語大詞典》:缘道(緣道)
(1).谓以攀缘之心行道。庄子·齐物论:“不喜求,不缘道。” 成玄英 疏:“固不以攀缘之心行乎虚通至道者也。”
(2).沿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驎之 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缘道以乞穷乏,比至 上明 亦尽。”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
《漢語大詞典》:脩道
(1).犹行道,谓实践某种原则或思想。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及 光武 即位,乃之 琅邪 劳山 ,养志脩道,人皆化其德。” 宋 苏舜钦 《火疏》:“夫贤君见变,能脩道以除凶。”
(2).遵循某种原则、规律。荀子·天论:“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3).修整道路。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宾客,令野脩道委积。”
《漢語大詞典》:軷祭
祭行道之神。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随后拒,軷祭逐前师。”《诗·邶风·泉水》“饮饯于禰” 唐 孔颖达 疏:“軷祭,则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於国外为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差官軷祭及清道:“禋祀与郊祀,俱差祠官軷祭。” 清 陶炜 《课业馀谈·礼》:“祖道,祖祭名,即軷祭行人,祭 黄帝 子 纍祖 也。”
分類:行道
《漢語大詞典》:楸陌
旁植楸树的行道。 宋 柳永 《少年游》词:“王孙走马长楸陌,贪迷恋、少年游。”
分類:楸树行道
《國語辭典》:校训(校訓)  拼音:xiào xùn
学校教诲诫勉学生的训辞。如:「礼、义、廉、耻为国民中学共同的校训。」
《國語辭典》:乡饮酒礼(鄉飲酒禮)  拼音:xiāng yǐn jiǔ lǐ
古时乡学三年业成,由诸侯之卿大夫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将行之时,卿大夫以宾礼相待,并与之饮酒,称为「乡饮酒礼」。
《国语辞典》:立身行道  拼音:lì shēn xíng dào
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明。无名氏《宝光殿。楔子》:「教子立身行道。」
《国语辞典》:不告而别(不告而别)  拼音:bù gào ér bié
没有先行道别即离去。如:「这次远行,为了避免打扰亲友,他不告而别。」
《国语辞典》:五种性(五种性)  拼音:wǔ zhǒng xìng
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禀赋,谓之种性。种性有五种,即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具前三种种性的众生将可分别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佛的终极果位。不定种性,具有三乘的种子,但会达到什么果位尚不确定。无种性则永不能解脱轮回。五种性之说主要流行于瑜伽行派,但是否决不可改变,瑜伽行派论师也有不同的主张。《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十住行道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行道品之异名。
大行道
【佛学大辞典】
(仪式)盛大行道之仪式也。(参见:行道)
行道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