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四藩 拼音:sì fán
1.四方的藩属。《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东西南北四藩诸国王章,上藩用中金,中藩用银。」唐。杜甫〈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
2.清初封有功的明将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四人为王,称为「清初四藩」。
2.清初封有功的明将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四人为王,称为「清初四藩」。
《漢語大詞典》:惟藩
《漢語大詞典》:六服
(1). 周 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孔颖达 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 宋 曾巩 《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漢語大詞典》:藩表
(1).谓保卫国家的重臣。《三国志·吴志·孙霸传》:“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适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
(2).边疆要地。《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自先人以来,歷事 汉 魏 ,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
(2).边疆要地。《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自先人以来,歷事 汉 魏 ,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
《骈字类编》:朱藩
江淹 伤友人赋 余结谊兮梁门,复从官兮朱藩。
《漢語大詞典》:藩援
谓屏卫之助。《韩诗外传》卷三:“恭我以礼,防我以义,藩援我,使我不为非者,吾以为次。”《文选·陆机〈辨亡论下〉》:“夫 蜀 ,盖藩援之与国,而非 吴 人之存亡也。” 刘良 注:“援,助也。与,党也。言 蜀 虽为藩篱之助,为 吴 国之朋党,然 吴 之存亡不由 蜀 也。”
《骈字类编》:槿藩
南北朝 萧纲 山斋诗 玲珑绕竹涧,间关通槿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