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舞女  拼音:wǔ nǚ
1.受过专门训练,以表演歌舞的女子。《红楼梦》第五回:「饮酒之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
2.在舞场中以伴舞为业的女子。
《漢語大詞典》:撞钟舞女(撞鐘舞女)
见“ 撞鐘舞女 ”。
谓纵情声色,恣意行乐。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臺深池,撞鐘舞女。”鐘,一本作“ 钟 ”。韩非子·说疑:“为人主者,诚明於臣之所言,则虽罼弋驰骋,撞鐘舞女,国犹且存也。”
《分类字锦》:舞女动衣(舞女动衣)
宋史乐志队舞女弟子队二曰感化乐队衣青罗生色动衣背梳髻系绶带
分类:纱罗
《分类字锦》:插花舞女
韦续书评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分类:
《國語辭典》:霓裳  拼音:ní cháng
1.以霓所制的衣裳。指仙人所穿的服装。《楚辞。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也称为「霓裳羽衣」。
2.乐曲名。参见「霓裳羽衣曲」条。
《国语辞典》:卖腰的(卖腰的)  拼音:mài yāo de
舞女。
分类:舞女
《漢語大詞典》:燕赵(燕趙)
(1).指 战国 时 燕 赵 二国。亦泛指其所在地区,即今 河北省 北部及 山西省 西部一带。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 燕 赵 无 齐 楚 , 齐 楚 无 燕 赵 也。” 唐 崔湜 《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余本 燕 赵 人,秉心愚且直。” 明 章美中 《秋思》诗:“凉风起 燕 赵 ,万里浮云阴。” 朱德 《太行春感》诗:“从来 燕 赵 多豪杰,驱逐 倭 儿共一樽。”
(2).《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有“ 燕 赵 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句,后因以“燕赵”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南朝 梁武帝 《戏作》诗:“长袂必留客,清哇咸绕梁。 燕 赵 羞容止, 西 妲 惭芬芳。” 宋 苏舜钦 《昇阳殿故址》诗:“髑髏今成堆,皆昔 燕 赵 面。”
《國語辭典》:莺燕(鶯燕)  拼音:yīng yàn
1.莺与燕。皆春鸟,故以并称。宋。孙觌〈长乐寺〉诗:「寂寂花絮乱,匆匆莺燕忙。」
2.比喻妓妾。元。张养浩〈寒食游廉园〉诗:「花柳巧为莺燕地,管弦遥递绮罗风。」
《漢語大詞典》:青琴
(1).传说中的女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 青琴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姣冶嫺都。” 司马贞 索隐引 伏俨 曰:“ 青琴 ,古神女也。”
(2).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 唐 李贺 《秦王饮酒》诗:“仙人烛树蜡烟轻, 青琴 醉眼泪泓泓。” 元 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自有霓裳羽袖纤腰舞,自有 絳树 青琴 皓齿歌。”
(3).指琴。古代以青桐木制琴最佳,故称。 唐 李峤 《乌》诗:“白首何年改,青琴此夜弹。” 明 杨慎 《綵扇赋》:“瑶琴兮青琴,知音兮赏音。”
《國語辭典》:蛮腰(蠻腰)  拼音:mán yāo
灵活的细腰。《西游记》第九回:「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漢語大詞典》:赵李(趙李)
(1). 秦 臣 赵高 、 李斯 的并称。 宋 汪元量 《杭州杂和林石田》:“亡 秦 皆 赵 李 ,佐 汉 独 萧 曹 。”
(2).汉书·何并传载: 阳翟 轻侠 赵季 、 李款 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纵横郡中,为 何并 捕杀。后以“赵李”指为非作歹的武侠。 南朝 梁简文帝 《西斋行马》诗:“不效 孙 吴 术,寧须 赵 李 过。” 南朝 梁 王筠 《侠客篇》:“举鞭向 赵 李 ,与君方代兴。” 清 吴伟业 《偶得》诗之二:“一自赤车收 赵 李 ,探丸无復 五陵 豪。”
(3). 汉成帝 皇后 赵飞燕 及 汉武帝 李夫人 的并称。二人都以能歌善舞受到天子宠爱。 北周 庾信 《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春餘足光景, 赵 李 旧经过。”
(4).谓能歌善舞者,多指歌妓舞女一流人物。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 金陵 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 乌衣 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簫,经过 赵 李 。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按, 汉 时“赵李”所指,其说不一。参阅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赵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各解、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杂记》卷一。
(5). 宋 赵鼎 与 李纲 的并称。 清 赵虹 《岳王坟》诗:“忠鯁旋闻疎 赵 李 ,英雄况復失 张 韩 。”
(6).李之一种。尔雅·释木“休,无实李” 晋 郭璞 注:“一名赵李。” 南朝 梁元帝 《树名》诗:“赵李竞追随,轻衫露弱枝。”
《漢語大詞典》:声伎(聲伎)
(1).亦作“ 声妓 ”。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 融 外戚家,虽好儒术,而服饰甚丽。坐絳纱帐,侍婢数十,声妓不乏於前。”后汉书·皇后纪下·陈夫人:“ 陈夫人 者,家本 魏郡 ,少以声伎入 孝王 宫,得幸,生 质帝 。”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天下珍滋譎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 宋 苏轼 《韩魏公醉白堂记》:“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声妓之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兄还不知 阮鬍子 漏网餘生,不肯退藏,还在这里蓄养声伎,结纳朝绅。”
(2).亦作“ 声技 ”。指歌舞等技艺。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负弩射雉,恣情闲放,声伎杂艺,颇多开解。” 宋 苏轼 《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四表请举乐不允批答》:“吾之本性,以清净寂寞为乐,虽在平日,无游观声技之念。”金史·赵兴详传:“近臣献琵琶, 世宗 却之,谓 兴详 曰:朕忧劳天下,未尝以声伎为心。”
《漢語大詞典》:伎乐(伎樂)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 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 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 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
《漢語大詞典》:艳女(豔女)
美艳的女子。多指歌女、舞女。 唐 孟郊 《静女吟》:“艳女皆妬色,静女独检踪。” 宋 梅尧臣 《击瓯赋》:“善则善矣,未若艳女之歌喉。”
《漢語大詞典》:家姬
私家蓄养的歌伎舞女或侍妾。 宋 米芾 《西园雅集图记》:“后有女奴,云鬟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 晋卿 之家姬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李邴 少日作《汉宫春》,膾炙人口。时 王黼 为首相,忽招至东阁,开宴,延之上坐。出家姬数十人,皆絶色。酒半,羣唱是词侑觴,大醉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