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肌肤(肌膚)  拼音:jī fū
肌肉与皮肤。《史记。卷一○。孝文帝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三国演义》第六八回:「皮肉肌肤,如同刀剜。」
《漢語大詞典》:肤寸(膚寸)
(1).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 何休 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
(2).借指下雨前逐渐集合的云气。 晋 张协 《杂诗》之九:“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 唐 王昌龄 《悲哉行》:“长云数千里,倐忽还肤寸。”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五:“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 清 郑廷旸 《天香·淡巴菰和樊榭》词:“縈雾难分,撩云不定,也同肤寸俄泛。”参见“ 肤寸而合 ”。
(3).比喻极小或极少。战国策·秦策三:“昔者, 齐 人伐 楚 ,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 齐 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 清 刘銮 《五石瓠·盆景》:“今人以盆盎閒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鱼虫,概称盆景。”
《漢語大詞典》:肤寸而合(膚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阮福 《肤寸而合解》:“所谓肤寸而合者,如云出山,散而不合,则不得雨。今肤寸而合,如人以两手之四指平铺,先分两处向下覆之,由分而合,渐肖云合之状,合之甚易,故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摠至,溪涧盈溢。”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愿哀愍黔首,霈垂沾渥,呼风召云,肤寸而合。”亦省作“ 肤合 ”。 汉 蔡邕 《九疑山碑》:“巖巖 九疑 ,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艺文类聚卷二引 晋 潘尼 《苦雨赋》:“气触石而结蒸兮,云肤合而仰浮。”
《漢語大詞典》:肤使(膚使)
指能圆满完成使命的使者。 汉 扬雄 《法言·渊骞》:“ 张騫 、 苏武 之奉使也,执节没身,不屈王命,虽古之肤使,其犹劣诸?” 李轨 注:“肤,美也。”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维此肤使,文优以仕。” 清 林则徐 《祭海神文》:“爰进舌人,代宣申禁,有惭肤使,同矢寅恭。”
《國語辭典》:皮肤(皮膚)  拼音:pí fū
包覆动物的最外层构造,人体皮肤由外而内可细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具有保护、排泄或调节体温等功用。
《漢語大詞典》:发肤(髮膚)
(1).头发与皮肤。《孝经·开宗明义》:“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忘髮肤之明戒,寻乾没於难冀。”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生员是读过圣贤书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2).借指身体。国语·齐语:“霑体涂足,暴其髮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於田野。”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惟髮肤是父母所生。” 明 刘基 《短歌行》:“髮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邑成枯茎。” 章炳麟 《訄书·通谶》:“人偶万物,而视以己之髮肤,髮肤有触,夫谁不感觉?”
《國語辭典》:肤敏(膚敏)  拼音:fū mǐn
壮美而敏捷。《诗经。大雅。文王》:「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叙传下》:「不疑肤敏,应变当理,辞霍不婚,逡遁致仕。」
《國語辭典》:肤功(膚功)  拼音:fū gōng
大功。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望君家肤功蚤建,俺也得分馀耀。」
《國語辭典》:肤公(膚公)  拼音:fū gōng
大功。《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宋。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分類:大功
《國語辭典》:肤公(膚公)  拼音:fū gōng
大功。《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宋。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分類:大功
《漢語大詞典》:雪肤(雪膚)
(1).洁白的皮肤。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中有一人字 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秦牧 《艺海拾贝·神速的剪影》:“通过这二十几个字,一个雪肤花貌、十指纤纤、唇红齿白、云鬓蛾眉、秋水盈盈、嫣然含笑的古代美女的形象,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2).指白花。 宋 苏轼 《花落复次前韵》:“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
(3).指洁白的纸张。 宋 苏轼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苍鼠奋髯饮松腴, 剡 藤玉板开雪肤。” 王十朋 集注:“雪肤言纸之白。”
《國語辭典》:肤浅(膚淺)  拼音:fū qiǎn
浮浅而不深切。晋。范宁 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分類:肤浅浅薄
《國語辭典》:剥肤(剝膚)  拼音:bō fū
损害肌肤。语本《易经。剥卦。六四。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比喻灾害迫近人身。《明史。卷二三四。董洪春传》:「设奸人窜其中,一旦缓急,外廷不得闻,宿卫不及备,此公等剥肤患也。」
分類:灾祸
《漢語大詞典》:玉肤(玉膚)
(1).白润如玉的肌肤。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然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颈玉肤惑其目。” 唐 杜牧 《宫词》之二:“蝉翼轻綃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
(2).指物体细嫩洁白的质地。 宋 苏轼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海山仙人絳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明 杨焯 《宣德窑脂粉箱歌》:“小炉精製金盘固,匹纸流光玉肤好。”
《國語辭典》:肤受(膚受)  拼音:fū shòu
1.亲身感受。《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魏书。卷一○五。天象志四》:「夫肤受之微不可不察,亦自我天视而降鉴焉。」
2.浅薄而不深切。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清。唐仲冕〈芳录山人诗录序〉:「其天资学力有大过人者,非肤受反傅,片接寸附者所可几及。」
《漢語大詞典》:肤受之愬(膚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邢昺 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朱熹 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 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 包龙图 ,况且又不懂 中国 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 肤受之诉 ”、“ 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 蒋遵 ,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亦省作“ 肤受 ”。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 刘毅 一遇宽容, 任 和 两遭肤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初, 多逊 与 赵韩王 睚眦, 太宗 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漢語大詞典》:体肤(體膚)
身体和皮肤。亦指躯体。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新唐书·韩愈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係路。” 贺敬之 《雷锋之歌》五:“阶级体肤的每一个毛孔--都寄托了你火一样的热爱。”
《漢語大詞典》:硕肤(碩膚)
大的美德。亦指德高望重之人。《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毛 传:“硕,大;肤,美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屡还休册,专逊硕肤。” 明 王世贞 《太保刘文安公挽诗》之一:“海宇推黄髮,朝廷念硕肤。青宫新太保,赤舄旧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