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浅薄(淺薄)  拼音:qiǎn bó
1.知识学力不深厚、肤浅。《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
2.鄙薄、轻视。《韩非子。亡徵》:「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
3.风俗浇薄。《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4.微薄。《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
《國語辭典》:浮浅(浮淺)  拼音:fú qiǎn
浅薄而不够深入。《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赞曰》:「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
《漢語大詞典》:敷浅(敷淺)
肤浅。敷,通“ 肤 ”。 南朝 陈 顾野王 《上〈玉篇〉表》:“至於精课源妙,求其本始,末学敷浅,诚所未详。”
分類:肤浅
《漢語大詞典》:浅末(淺末)
肤浅;短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其羞浅末华虚而贵敦厚忠信也。”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臣又闻人主纳远大之谋,久而成王道;纳浅末之议,久而成乱政。”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致功浅末之务,非为文之本。”
分類:肤浅短浅
《國語辭典》:末学(末學)  拼音:mò xué
1.没有根底的肤浅学识。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亦指治学不求根本,学识浅薄之学者。《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國語辭典》:末学肤受(末學膚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学问不求根本,浅尝即止,仅得皮毛。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漢語大詞典》:浅浅(淺淺)
(1).水不深貌。 宋 梅尧臣 《和资政湖亭杂咏·稻畦》:“浅浅碧水平,青青稻苗长。” 宋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诗之三:“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
(2).浅短;低矮。 唐 温庭筠 《春野行》:“草浅浅,春如翦。”《再生缘》第二一回:“檐草春生青浅浅,瓶花吐艷媚娟娟。”
(3).微微;淡淡。 唐 方干 《牡丹》诗:“花分浅浅臙脂脸,叶堕殷殷腻粉腮。”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二:“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劳敷浅浅红。” 元 吴龙翰 《草堂》诗:“苍烟落日草堂深,浅浅寒侵白玉簪。”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一章:“ 永生 浅浅一笑,‘我不算一个?’”
(4).细小;微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冒宠尸禄,无补国家;噤默不言,致危宗社。其罪岂浅浅哉!” 宋 陈亮 《与王季海丞相》:“一辈无赖不得羣起而误国,其为天下国家之福,岂浅浅哉!”明史·叶伯巨传:“故必有罪疑惟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非可以浅浅期也。”
(5).浅薄,肤浅。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三:“ 刘琢 伯成 , 中山 人……作诗甚工。有云:‘ 吴 蚕丝就方成茧, 楚 柳绵飞又作萍。’非浅浅者所能道也。”
《國語辭典》:皮肤(皮膚)  拼音:pí fū
包覆动物的最外层构造,人体皮肤由外而内可细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具有保护、排泄或调节体温等功用。
《國語辭典》:皮毛  拼音:pí máo
1.泛指带毛的兽皮,可用来禦寒。《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2.皮肤的毛孔。《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3.比喻事物的外表或粗浅的知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金道台道:『这不过皮毛上的议论,至于如何办法,断非我们台面上数语所能了结。』」
《漢語大詞典》:浅短(淺短)
(1).浅陋,狭窄肤浅。汉书·孔光传:“臣 光 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数术浅短,不足可翫。” 宋 李纲 《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一札子》:“以臣智识浅短,议论迂濶,深恐不足以仰副陛下委任责成之意。” 巴金 《家》二九:“他们以他们的幼稚的经验和浅短的眼光看出了前面的一线光明。”
(2).轻微。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因乃喜 海北 香……时时择其高胜,爇一炷,其香味浅短,乃更作。”
(3).谓时间短暂。《元典章·吏部六·书吏》:“月日通理,繫歷请俸,实役月日多者为优,浅短为劣。”
《漢語大詞典》:浅识(淺識)
(1).识见肤浅。 汉 徐干 中论·核辩:“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北史·阳固传》:“ 梁丘 寡智, 王鮒 浅识。” 邹鲁 《中国同盟会》:“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亦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
(2).粗略地认识。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 中华 。”
《國語辭典》:浅学(淺學)  拼音:qiǎn xué
所学不广。如:「浅学无知」。
《漢語大詞典》:疏浅(疏淺)
亦作“疎浅”。亦作“踈浅”。
(1).粗疏肤浅。 南朝 齐 王融 《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凿饮耕食,自幸 唐 年,而识用昏霾,经术疏浅。” 宋 苏辙 《代滕达道龙图苏州谢上表》之一:“伏念臣家世寒微,学术疎浅。”明史·刘铉传:“又令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疎浅者,斥为民。” 明 方孝孺 《习庵说》:“踈浅者窃其华而忘修己之实,质鲁者守其意而不求致用之全。”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秋》:“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2).轻率浅薄。明史·忠义传四·赵锦:“今 言 诛,而 嵩 得播恶者, 言 刚暴而疏浅,恶易见; 嵩 柔佞而机深,恶难知也。”
(3).疏远淡漠。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二:“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因个人主义之高度的发展,家属的关系也比较地疏浅。”
《國語辭典》:目论(目論)  拼音:mù lùn
1.全凭目之所见,即遽下论断。指见识浅薄。
2.不自见其过失。《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漢語大詞典》:浅虑(淺慮)
肤浅的思虑。宋书·律历志下:“历数之所先,愚恐非 冲之 浅虑妄可穿凿。”
分類:肤浅思虑
《漢語大詞典》:平浅(平淺)
平庸肤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卢斋 乐府,较之 小山 淮海 ,则嫌平浅。” 清 龚自珍 《语录》:“此篇皆肤辞賸义,文尤平浅,与《五帝德》篇,皆无一字可取。”
分類:平庸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