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耳矣
无耳
塞耳
卷耳
病耳
里耳
充耳
悦耳
清耳
长耳
张耳
提耳
耳语
地耳
苍耳
《国语辞典》:耳矣  拼音:ěr yǐ
语句终了的助词。《庄子。人间世》:「虽然,止是耳矣。」
《漢語大詞典》:无耳(無耳)
(1).没有听觉器官。文子·上德:“鱉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於明也。” 汉 扬雄 《法言·问明》:“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2).古代传说的一种野兽。即混沌。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神异经:“﹝ 崑崙 西有兽,﹞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
《國語辭典》:塞耳  拼音:sè ěr
堵住耳朵不听。《淮南子。主术》:「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科诨》:「戏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
《國語辭典》:卷耳  拼音:juǎn ěr
1.植物名。石竹科卷耳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约三十公分,全株被细毛。叶对生,长卵形。聚伞花序顶生,具三至七朵花,花瓣白色,顶端凹裂约达三分之一。蒴果圆柱形。嫩叶可供食用。也称为「苍耳」、「耳珰」。
2.《诗经。周南》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卷耳,后妃之志也。」或亦指行役者思家之诗。首章二句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漢語大詞典》:病耳
重听不聪之耳。 宋 杨万里 《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诗:“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明月正无滓。” 宋 范成大 《元夕》诗之四:“尚爱乡音醒病耳,隔墙时有卖餳人。”
分類:听不
《國語辭典》:里耳  拼音:lǐ ěr
里巷俗人的耳朵。指其不能欣赏高格雅乐,或不能理解谈论大道。《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也作「俚耳」。
《漢語大詞典》:俚耳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 荆山 ,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國語辭典》:充耳  拼音:chōng ěr
1.塞住耳朵。《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2.古冠冕旁的瑱玉,因其下垂及耳,故称为「充耳」。《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國語辭典》:悦耳(悅耳)  拼音:yuè ěr
言语或声音美好动听,使人感到愉悦。《文选。枚乘。七发》:「练色娱目,流声悦耳。」《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杜悦耳之邪说,听苦口之忠言。」
《漢語大詞典》:清耳
(1).静耳。谓专心倾听。 汉 班固 《答宾戏》:“若乃 牙 旷 清耳於管絃, 离娄 眇目於毫分。”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一:“是以轮匠肆目,不乏 奚仲 之妙;瞽叟清耳,而无 伶伦 之察。”
(2).犹净耳。表示不愿意让污浊的话语污染耳朵。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虽能独断,必博纳乎芻蕘;虽务含弘,必清耳於浸润。” 宋 周密 《澄怀录》卷上:“公尝出玉磬尺餘……客有谈及猥俗之事语者,则急起击玉数声,曰:‘聊代清耳。’” 宋 岳飞 《题翠岩寺》:“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漢語大詞典》:长耳(長耳)
驴的别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贤妻激劝而得者:“时 伉 ( 彭伉 )方跨长耳纵游於郊郭。”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王叟阴德:“今商贩家,自 临洮 山外,以长耳负甘草来。”
分類:
《分类字锦》:张耳(张耳)
说文聥张耳有所闻也从耳禹声
分类:张耳
《國語辭典》:提耳  拼音:tí ěr
附在耳旁提醒、指引。比喻当面叮咛教诲。《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矩传》:「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
分類:恳切教导
《國語辭典》:耳语(耳語)  拼音:ěr yǔ
在耳边低声说话。《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坚传》:「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耳语曰:『儿性好洁,勿忤。』」
《漢語大詞典》:地耳
(1).古谓大地的耳朵。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以问地,地有形体,与人无异……问地,则地耳远,不闻人言。”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 四川 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 湖北 、 安徽 两省产量最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國語辭典》:苍耳(蒼耳)  拼音:cāng ěr
卷耳的别名。参见「卷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