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1,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窥龙
都试
射宫
小比
免省
考选
一棚
量试
撤棘
塞白
武科
试判
试选
铨闱
京闱
《分类字锦》:窥龙(窥龙)
王安石 夜读试卷诗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分类:考试
《國語辭典》:都试(都試)  拼音:dū shì
讲武考试。汉制以立秋日总试骑士。《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晋书。卷二一。礼志下》:「汉西京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试。」
《漢語大詞典》:射宫
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穀梁传·昭公八年》:“以习射於射宫。”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天子试之於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於射宫。” 薛综 注:“射宫,调辟雍也。” 唐 皮日休 《贱贡士》诗:“吾闻古圣人,射宫亲选士。”
《漢語大詞典》:小比
科举中的州县考试。与“大比”对言。 宋 叶适 《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吾父之学勤矣……春秋小比吾父无不高选,而三岁荐士,乃不一用。”
《漢語大詞典》:免省
宋 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上舍试,取中,在省试前,即免省赴殿。”
《國語辭典》:考选(考選)  拼音:kǎo xuǎn
以考试来鉴别人员能力,作为任用的依据。《儒林外史》第七回:「考选还在明年,你要等除服,所以担误。」
《漢語大詞典》:一棚
(1).犹言一场。棚,指考棚,封建时代考试场所。儒林外史第三二回:“目今宗师考 庐州 ,下一棚就是我们。”
(2).犹一架。用于花果。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凌云翰 《题温日观墨葡萄》诗:“风飘露洒一棚秋,路入 沧江 忆旧游。”
(3). 清 末陆军编制单位,十四人为一棚。约相当于今之一班。
《漢語大詞典》:量试(量試)
(1).犹试验。后汉书·献帝纪:“帝使侍御史 侯汶 出 太仓 米豆,为飢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 刘艾 出让有司。”
(2).测试性的考试。 宋 代于科举之外为宗室弟子入仕的一种考试方法。宋史·选举志三:“﹝ 乾道 ﹞六年,臣僚上言:‘ 神宗 朝,始立教养,选举宗子之法。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宋史·选举志三:“ 孝宗 登极……﹝宗子﹞略通文墨者,量试推恩。习经人本经义二道,习赋人诗赋各一首,试论人论一首,仍限二十五岁以上合格。第一名承节郎,餘并承信郎。”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量试:州、县学略而小试其才也。”
《國語辭典》:撤棘  拼音:chè jí
旧时科举考试放榜,在贡院门口放置荆棘,以防落第者入内滋事,待相关事务办理完毕始撤去荆棘。见《旧五代史。卷一二七。周书。和凝传》。《郎潜纪闻初笔。卷三。衡文巨眼》:「当未撤棘时,学使者冯云骧籍三川名隽三十人,验其得失。」
《漢語大詞典》:塞白
谓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宋 郑樵 《〈通志〉总序》:“ 班固 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及诸儒各有所陈, 固 惟窃 叔孙通 十二篇之仪以塞白而已。”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八:“今吏部每选考试监生作经义,有不能记本题者,任意书平日所记文字塞白,名曰‘请客文章’。”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五经中额》:“浮夸躁进之徒,剽窃拟题,购求坊刻,割截成篇,临时强记塞白。”
《國語辭典》:武科  拼音:wǔ kē
旧时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唐武则天长安二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袭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
《漢語大詞典》:试判(試判)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漢語大詞典》:试选(試選)
考试选拔。金史·选举志一:“时太常丞 郭人杰 转对言,词赋举人,不得作别名兼试经义,及入学生精加试选,无至滥补。”元史·选举志三:“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经术、性行修谨者,各路荐举,廉访司试选。”
《漢語大詞典》:铨闱(銓闈)
政府设置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场所。 唐 刘长卿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诗:“天府留香名,銓闈就明试。”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所谓太医局生者,始以赂隶名籍,每年则随銓闈公试。”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每岁三月上旬,应文武官荫授子弟、宗子荫补者,并赴銓闈就试出官。”
《漢語大詞典》:京闱(京闈)
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 《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 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试京闈不得第。”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 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