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鞮寄
翻译。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馀论》:“彼同文馆等之设,其原奏档案,所称不过以交涉日伙,鞮寄需人,思通其语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繙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苏曼殊 《〈拜伦诗选〉自序》:“自餘译者,浇淳散朴,损益任情,寧足以胜鞮寄之任。”
分類:翻译
《漢語大詞典》:转译(轉譯)
(1).翻译。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转译官号,其事尤难,盖各国异制,无缘相拟。”
(2).从一种翻译的文字,再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一者,此种文字的兴起较为在先,颇为 西欧 及 日本 所赏赞和介绍,给 中国 也得了不少转译的机缘。”
《漢語大詞典》:譒译(譒譯)
犹翻译。圣武记卷五附录引 清 小彻辰萨囊台吉 《钦定蒙古源流考》:“将禪经《百拜懺悔经》《三宝云经》譒译成文。”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盖自 中 土譒译西书以来,无此閎製。”
分類:翻译附录
《漢語大詞典》:导译(導譯)
(1).亦作“ 导绎 ”。向导兼翻译。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 发导译送 騫 还。”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遣 騫 ,为发导绎,抵 康居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为发导译。” 胡三省 注:“导者,引路之人;译者,传言之人也。”
(2).翻译。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光梵大师惟净:“上遣都知 罗宗 译经润文。 夏英公 竦 诣传法院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讖国。 净 焚香导译,逾刻乃曰: 天竺 无此字,不通辩译。”
分類:翻译向导
《漢語大詞典》:翻经(翻經,繙經)
(1).指翻译佛经。 隋 杜宝 《大业杂记》:“门南 洛水 有 翊津桥 ,通翻经道场。” 唐 温庭筠 《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 客儿 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按, 客儿 , 谢灵运 小字。
繙經:1.犹读经。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繙经梵夹字,爇鼎水沉烟。”
(2).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 。 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 宝应寺 翻《涅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 。 唐 颜真卿 有《抚州宝应寺翻经臺记》
《國語辭典》:重译(重譯)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史记。卷六○。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三国魏。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越裳重译,充我皇家。」
2.重新翻译。如:「老闆希望这件英文信函能重译。」
《國語辭典》:原本  拼音:yuán běn
1.事物的起源和根本。《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2.推溯其本源。《管子。小匡》:「式美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
3.原来、本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那道小河子北边的一带大瓦房,那叫小邓家庄儿,原本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邓老爷的房子。」
4.原来的版本或作者的底本。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
5.根据。《文选。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國語辭典》:开堂(開堂)  拼音:kāi táng
1.秘密社团或黑社会结党立派、成立组织,称为「开堂」。也称为「开山」。
2.流氓、乞丐等故意将自己弄伤,以达到某些目的的方法。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國語辭典》:翻译(繙譯)  拼音:fān yì
将某种语言文字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也作「翻译」。
《國語辭典》:翻译(翻譯)  拼音:fān yì
1.将某种语言文字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文明小史》第二回:「亏得柳知府能言惯道,不用翻译,老老实实的用中国话攀谈了几句。」也作「翻译」。
2.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这组密码我翻译不出来。」
3.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文明小史》第一三回:「洋务局里的翻译是现成的,立刻拿铅笔画了封外国字的差人送去。」
《國語辭典》:九译(九譯)  拼音:jiǔ yì
路途遥远的国家因言语不通,须经多次辗转翻译,始能沟通。《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重九译,致殊俗。」《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
《國語辭典》:切身  拼音:qiè shēn
1.近身。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与自身密切相关。宋。朱熹〈答程正思书〉:「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也作「切己」。
3.亲身、自身。如:「晚归的人要特别留心切身的安全。」
《漢語大詞典》:通使
(1).互派使者。史记·大宛列传:“ 汉 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传一·郑和:“ 永乐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旧指翻译人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韦皋 统领大兵……正与 吐蕃 人马相遇。先差通使与他打话。”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西海小游记》:“晚,有 广东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汤亚金 ’来拜。年约二旬,能英语。因随 福建 医生 林连湖 来此为通使,缘 林 不解洋话也。”
《漢語大詞典》: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漢語大詞典》:译经(譯經)
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 唐 曹松 《宿溪僧院》诗:“ 嵩阳 大石室,何日译经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译经:“ 汉 自 永平 后, 摩腾 首译四十二章经,歷 魏 、 晋 、 南北朝 皆有翻经馆, 唐 置译经润美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