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9,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国家
礼乐
独立
受命
三朝
江北
两朝
皇极
贤良
实录
使民
南面
战国
勤王
帝力
《國語辭典》:国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是共享语言、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共同体。
《國語辭典》:礼乐(禮樂)  拼音:lǐ yuè
礼与乐。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记。礼器》:「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梁书。卷三五。列传。萧子恪》:「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教,致治所成。」
《國語辭典》:独立(獨立)  拼音:dú lì
1.独自站立。《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2.孤立无所依靠。文选。李密〈陈情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3.特立、超群。《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4.不倚靠他人而能自立。《荀子。儒效》:「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國語辭典》:受命  拼音:shòu mìng
1.受天之命。《书经。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兴以来,至明天子,……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
2.承教。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敬受命,愿闻馀教。」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于黄发,独含辞而采言。」
3.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4.接受命令。《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也作「授命」。
《國語辭典》:三朝  拼音:sān cháo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的场所,分为外朝、内朝、燕朝。《周礼。秋官。朝士》汉。郑玄。注:「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2.三个朝代或三个帝王。宋。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诗:「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
《國語辭典》:江北  拼音:jiāng běi
长江下游以北的地区,近代多指江苏、安徽两省中,位于长江以北的地区。
《國語辭典》:江南  拼音:jiāng nán
1.长江以南的地区,近代则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土地肥沃,利于农工业及水利发展,为中国大陆精华区之一。
2.唐置江南道,为唐太宗贞观十道之一,包括今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与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地,及湖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
3.宋置江南路,为宋太宗至道十五路之一,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二省长江以南地。
《漢語大詞典》:两朝(兩朝)
(1).指前后两个君主统治的两代王朝。《南齐书·王俭传》:“臣逢其时,而叨其位,常总端右,亟管銓衡。事涉两朝,岁绵一纪。” 唐 杜甫 《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旧唐书·韩弘传:“及 齐 、 蔡 贼平,势屈入覲,两朝宠待加等, 弘 竟以名位始终,人臣之幸也。”
(2).指两个国家。宋史·宇文昌龄传:“送 辽 使至 雄州 ,当宴,从者不待揖而坐, 昌龄 誚其使曰:‘两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礼渠可闕邪?’”
《國語辭典》:皇极(皇極)  拼音:huáng jí
1.皇帝所建立的准则、规范。《晋书。卷三。武帝纪》:「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2.帝位或王室之位。《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名器崇于周公,权制严于伊尹。至于世祖,遂享皇极。」
《漢語大詞典》:皇极殿(皇極殿)
明 宫殿名。本名 奉天殿 , 清 改名 太和殿 ,为皇帝视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宫 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皇极殿 ,即 奉天殿 也,金砖玉瓦。” 清 黄宗羲 《明司马澹若张公传》:“ 皇极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银壹百伍拾万两。”日下旧闻考·宫室·明一:“上曰 皇极殿 ,中曰 中极殿 ,后曰 建极殿 ,所谓三大殿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祯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刚升上 皇极殿 的琉璃觚棱。”
《國語辭典》:贤良(賢良)  拼音:xián liáng
1.有才华、有德行。《红楼梦》第六九回:「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
2.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漢語大詞典》:使民
(1).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管子·权修:“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国语·周语上:“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
(2).使用民力。《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國語辭典》:南面  拼音:nán miàn
1.南边。如:「一个荷锄老农,远远打南面走来。」
2.古代人君听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后指居人君之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3.南向、南进。《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
《國語辭典》:战国(戰國)  拼音:zhàn guó
1.(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2.参与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國語辭典》:勤王  拼音:qín wáng
1.为王室尽力。《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2.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不幸遇了金虏猖獗,……四方勤王之师虽多,宰相主了和议,不许厮杀。」
《國語辭典》:帝力  拼音:dì lì
君主的所为。《乐府诗集。卷八十三。杂歌谣辞一。无名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明史。卷六三。乐志三》:「民歌帝力,唐尧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