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恐怖  拼音:kǒng bù
害怕、畏惧。《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西游记》第三二回:「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漢語大詞典》:摄威(攝威)
威胁。摄,通“ 慑 ”。左传·襄公十一年:“君若能以玉帛绥 晋 ,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摄,与‘慑’同,惧也,谓武震以畏惧之也。”
分類:威胁
《漢語大詞典》:邀胁(邀脅)
要挟;威胁。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近者已来,凡是死亡,皆是臺司左右巡举勘检,施行已久,仍恐所差人吏及街市胥徒,同於民家,因事邀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甚者假夷狄盗贼以邀胁其君。”
分類:要挟威胁
《漢語大詞典》:束胁(束脅)
犹威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今日之 中国 ,殆哉岌岌乎!政府棼瞀於上,列强束胁於外,国民怨讟於下。”
分類:威胁
《國語辭典》:勤王  拼音:qín wáng
1.为王室尽力。《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2.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不幸遇了金虏猖獗,……四方勤王之师虽多,宰相主了和议,不许厮杀。」
《國語辭典》:逼人  拼音:bī rén
1.欺压、胁迫人。如:「逼人太甚」。
2.强过、胜过人。《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少卿天下豪士,英气逼人,小弟一见丧胆。」
《國語辭典》:迫胁(迫脅)  拼音:pò xié
1.用威势强迫人服从。《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案不以罪,迫胁无辜,致令自杀者,一岁且多于断狱。」《三国演义》第二二回:「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狭窄简陋。《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
《國語辭典》:胁持(脅持)  拼音:xié chí
以暴力威胁挟持。如:「歹徒胁持人质逃走。」
分類:威胁挟持
《國語辭典》:恐吓(恐嚇)  拼音:kǒng hè
以胁迫的言语或行动威吓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著实恐吓了他一场。」《红楼梦》第九一回:「有叫他在内趁钱的,也有造作谣言恐吓的,种种不一。」
《漢語大詞典》:塞氛
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 宋 苏轼 《韩康公挽词》之二:“旧学严诗律,餘威靖塞氛。”
《漢語大詞典》:恐胁(恐脅)
恐吓威胁。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武人奬乱,更相恐胁。”陈书·高帝纪下:“其部曲妻儿各令復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狡獪之徒恐胁军户,与旧无异。”
分類:恐吓威胁
《漢語大詞典》:胁诱(脅誘)
威胁并引诱。南史·孝义传下·吉翂:“ 武帝 异之,尚以其童幼,疑受教於人,敕廷尉 蔡法度 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明史·奸臣传·胡惟庸:“ 惟庸 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方今和约虽未签字,而当局犹怀补签之意, 日本 犹存胁诱之心。” 冰心 《斯人独憔悴》:“原来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
《漢語大詞典》:鼓胁(鼓脅,鼓脇)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艫蔽 江 东下,未浹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漢語大詞典》:骗胁(騙脅)
欺骗威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其处乡专以骗胁为事,乡曲无不被其害者,怨之切齿。”《元典章·户部七·杂例》:“或原无留额,妄行飞射,一勾到官,便则枷禁决挞,恣意骗胁,以供餽节之费。民户惊怕不得安居。”
分類:欺骗威胁
《國語辭典》:受惊(受驚)  拼音:shòu jīng
受到惊吓。《三国演义》第二五回:「使二嫂受惊,某之罪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师父受惊多次,不敢进大娘的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