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4,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夕死
游神
遗形
神马
养神
碎首
心体
烂熟
忘味
存神
不王
无聊赖
方刚
灌注
心识
《漢語大詞典》:夕死
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则夕死可矣。”后以“夕死”谓为追求真理,死亦无憾的精神。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伏惟特固朝暾之旨,俯怜夕死之心,荐赐发言,重将辩惑。”
《漢語大詞典》:游神(遊神)
(1).犹游心。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汉 冯衍 《说邓禹书》:“诚少游神乎经书之林,驰情乎玄妙之中。”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二:“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游神渊默,灼见羣臣之情;运智密微,阴扶圣母之断。” 明 梁辰鱼 《江东白苎·效沉青门唾窗绒体引》:“但峻志未就,每托迹于醉乡;逸气不伸,常游神於花阵。”参见“ 游心 ”。
(2).巡游之神;游荡之鬼。 清 尤侗 《西堂杂俎·瑶宫花史小传》:“ 王母 闻其以腴词赠答,切责之,命游神巡察,不许私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寧有望耶!”
(3).方言。流氓。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我们的一批和清华学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为了轮船上的游神--游神者 四川 话之流氓也。”
(1).谓专心致志。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未若游神典文,吐故纳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緼乎杼轴之閒。” 晋 李兴 《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鉅平成侯羊公碑》:“游神元默,散志青云。” 宋 孙沔 《论治本》:“伏望皇帝陛下,游神清浄,毓德太寧。”
(2).谓脱离尘俗,隐居成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县北有 隆虑山 ,昔 帛仲理 之所游神也。”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具悉我国家集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
(3).指死亡。《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叔孙协墓志》:“春秋卅,游神放世。”
(4).古代方士迷信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躯体出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道士﹞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方 瑶水 以游神,復 华胥 而入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顷之, 刘 忽瞑眩欲死,以语 行果 , 行果 曰:‘是将游神,神游而復可以昇矣。’”
(5).“游弈神”的省称。道教认为有游弈神,游弈人间,伺察善恶,有“日游神”、“夜游神”之称。 明 汤显祖 《邯郸梦·行宫望幸》:“到头天样大事,撞着一个老太岁游神。”《天雨花》第一回:“因此,惊动日夜游神,奏之上帝。”
《漢語大詞典》:游心(遊心)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漢語大詞典》:遗形(遺形)
(1).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 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 ,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2).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 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3).遗体,遗骸。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 ,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4).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 ,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
《國語辭典》:神马(神馬)  拼音:shén mǎ
传说中神奇的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注》:「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
《國語辭典》:纸马(紙馬)  拼音:zhǐ mǎ
印绘马匹、神祇、佛像等供祭祀焚化的神像纸。最早源于秦国人用马作祭品,唐代以后改以纸扎马祭祀鬼神,故称「纸马」。后世则大多以刻版五色纸印神佛像。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二折:「只等那船头上烧了利市纸马,分些神福,吃得醉饱了,便撑动篙来,开起船来。」《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在胡老爹面前转托僧官去约僧众,并备香、烛、纸马、写法等事。」也称为「甲马」。
《國語辭典》:养神(養神)  拼音:yǎng shén
休养精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久病新愈,气虚多惊,倦视绮罗,厌闻弦管,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红楼梦》第五五回:「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
《漢語大詞典》:碎首
碎裂头颅。常用以形容敢于死谏的精神或行为。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儒书言 禽息 荐 百里奚 , 繆公 未听,出,当门仆头碎首而死, 繆公 痛之,乃用 百里奚 。”《汉书·杜邺传》:“臣闻 禽息 忧国,碎首不恨; 卞和 献寳,刖足愿之。”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臣每读前史,见开説纳忠之士,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请除君侧,少答鸿私,碎首玉阶,庶明臣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又言有君如此,碎首以之。”
《漢語大詞典》:心体(心體)
(1).指亲信、骨干。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孔 传:“今命汝为我辅翼股肱心体之臣。”
(2).指思想。后汉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原不怪形容蠢劣,几曾嫌心体愚顽,又何妨性格乖张。”
(3).指精神与肉体。 唐 白居易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復歛手,心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國語辭典》:烂熟(爛熟)  拼音:làn shú
1.果实熟透。宋。苏轼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
2.精熟、熟悉。宋。陆游 过野人家有感诗:「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他的手底下,实在有些讲究,而且一部易筋经记的烂熟的。」
《漢語大詞典》:忘味
忘记美味。多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语本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汉 班固 《幽通赋》:“ 虞 《韶》美而仪凤兮, 孔 忘味於千载。”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忘味, 孔丘 留滞不虚;三日绕梁, 韩娥 餘音是实。” 宋 王禹偁 《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
《國語辭典》:存神  拼音:cún shén
1.存养精神。《西游记》第二六回:「我们还要养精、鍊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2.留意。《镜花缘》第五四回:「好在此书红光上彻霄汉,若要探其落在何人之手,咱妹子自当存神。」
《漢語大詞典》:不王
谓不来朝见天子。史记·周本纪:“有不王则脩德。” 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犹不旺,谓精神萎靡。 明 高攀龙 《三时记》:“ 曙臺 神情不王,谈论不尽展也。”
《國語辭典》:无聊赖(無聊賴)  拼音:wú liáo lài
1.潦倒失意而无所依靠。《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
2.郁闷、心烦。如:「百无聊赖」。
《漢語大詞典》:方刚(方剛)
(1).谓人在壮年时体力、精神正当旺盛。《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 鲁肃 不过。”
(2).指壮年。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年在方刚,圣虑未衰,愿还既误之封,析后族之势。”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臣 香 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 宾 齿方刚,其尚努力进德,为纲为纪,为楷为则,则吾将观於尔后。”
(3).刚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他小孩子家也懂得这句话,可见我方刚不是瞎客气了。”
《國語辭典》:灌注  拼音:guàn zhù
1.注入、流入。《文选。班固。西都赋》:「源泉灌注,陂池交属。」
2.将思想观念传达给他人。如:「他企图将自己的荒谬理论灌注给对方。」也称为「灌输」。
《漢語大詞典》:心识(心識)
(1).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