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清贯(清貫)  拼音:qīng guàn
1.侍从的官。《南齐书。卷五十一。张欣泰传》:「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2.敬称他人的籍贯。《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钟嵘传》:「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
《國語辭典》:邦族  拼音:bāng zú
1.邦国宗族。《诗经。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借问邦族閒,恻怆论存亡。」
2.籍贯姓氏。《聊斋志异。卷八。司文郎》:「展问邦族,云:『登州宋姓。』」
《漢語大詞典》:同贯(同貫)
(1).犹一体,一例。后汉书·周景传:“﹝ 周景 ﹞常称曰:‘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
(2).同籍贯。 三国 魏 郭遐叔 《赠嵇康》诗之三:“惟予与子,本不同贯,交重情亲,欲面无筭。”
(3).并列;同列。《三国志·魏志·邢颙传》:“ 楨 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 楨 礼遇殊特, 顒 反疎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此指与……并列、同列。 宋 叶适 《姚君俞墓志铭》:“圣贤之所自,尽不与世同贯也。”
《國語辭典》:封弥(封彌)  拼音:fēng mí
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也称为「弥封」。
《國語辭典》:人氏  拼音:rén shì
1.籍贯。《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小弟姓卢,名德,字信侯,湖广人氏。」《红楼梦》第一回:「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
2.人物。元。无名氏《隔江斗志》第一折:「你把俺成婚作配何人氏,也则要门当户对该如此。」
分類:籍贯
《國語辭典》:齿录(齒錄)  拼音:chǐ lù
1.列入、收录。《北史。卷六。齐世宗文襄帝本纪》:「请旧勋灼然未蒙齿录者,悉求旌赏。」
2.科举时代将同登一榜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书,称为「齿录」。也称为「同年录」。
《漢語大詞典》:族居
(1).群居;聚居。逸周书·程典:“士不族居,不足以给官。” 孔晁 注:“族,犹羣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在 夏 代,各生产部门的奴隶大多仍保留着族居现象。”
(2).丛生。吕氏春秋·辨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
(3).犹言姓氏籍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彭 离席,肃客入。相揖环坐,便询族居。客曰:‘小生 广陵 人,与君同姓,字 海秋 。’”
《漢語大詞典》:本望
(1).本来的愿望。宋书·刘道济传:“比传人情不甚缉谐,当以法御下,深思自警,以副本望。”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郑使君 所须,各依来数一半,以戎旅之际,不全副其本望也。”
(2).谓世家望族的籍贯。隋书·经籍志二:“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録,纪其所承。又以 关 内诸州,为其本望。” 清 卢文弨 《注〈颜氏家训〉·例言》:“ 黄门 九世祖从 晋 元南度, 江寧 颜家巷 ,其旧居也,则当为 江寧 人,而此书向题 琅玡 。 唐 人修史,例皆不以土断,而远取本望。”
《國語辭典》:贵处(貴處)  拼音:guì chù
询问他人籍贯的敬词。《老残游记》第一三回:「铁老爷,你贵处是那里?」
《国语辞典》:省籍  拼音:shěng jí
籍贯所在的省分。如:「现代年轻人早已摒除省籍情结,不分彼此了。」
《國語辭典》:名贯(名貫)  拼音:míng guàn
姓名和籍贯。《魏书。卷七六。列传。卢同》:「亦列名贯,别录历阶。」
分類:姓名籍贯
《國語辭典》:报名(報名)  拼音:bào míng
1.一种投考、应徵或参加各种活动时填写姓名及相关资料的手续。
2.报告自己的姓名。《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辞朝》:「投鸿胪寺报名,辞朝谢恩。」
《国语辞典》:陈鸿(陈鸿)  拼音:chén hóng
人名。字大亮,唐代史学家、小说家。生卒年、籍贯不详。贞元二十一年,登太常第,修大统纪三十卷,至元和六年完成。与白居易相交,依白氏长恨歌改写为传奇小说《长恨传》,另著有《东城老父传》。
《國語辭典》:换帖(換帖)  拼音:huàn tiě
1.朋友结拜为兄弟时,交换写著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帖儿。《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刘颐伯喜之不尽,立刻问过老太爷,把某年换帖的话告诉了陆老爷。」《文明小史》第七回:「当下二人话到投机,傅知府便一直的陪著他,两人还要拜把子换帖。」也称为「通谱」。
2.订婚时男女双方彼此交换庚帖,称为「换帖」。
《漢語大詞典》:冒贯(冒貫)
假冒籍贯。宋史·高宗纪七:“以举人多冒贯,命州县每三岁行乡饮酒礼以贡士。”
分類:假冒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