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的大学。1946年创建于堪培拉。设有生物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约翰·柯廷医学、太平洋地区、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学校等高级研究学院以及文科、亚洲研究、经济、法律、理科分院等大学学院。
《國語辭典》:八旗制度  拼音:bā qí zhì dù
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
《國語辭典》:暗无天日(暗無天日)  拼音:àn wú tiān rì
看不见天日,一片漆黑。比喻黑暗无天理。《聊斋志异。卷五。鸦头》:「妾幽室之中,暗无天日,鞭创裂肤,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
《漢語大詞典》: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即社会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分配生活资料。
《漢語大詞典》:按劳分配(按勞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即国家或集体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生活资料。
《漢語大詞典》:半封建
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毛泽东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上述这些情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 中国 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 中国 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漢語大詞典》:暴露文学(暴露文學)
指只揭露社会黑暗面,而不能指出光明前景的文学。此类暴露文学,在 清 朝末年义和团起义失败后,多以小说形式出现,曾盛行一时。著名的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 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也把这种小说叫做“谴责小说”。参阅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
《國語辭典》:地方色彩  拼音:dì fāng sè cǎi
地方的风俗文化与景物等的特色。如:「台湾各地的早餐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漢語大詞典》: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产生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受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漢語大詞典》:道路藉藉
形容社会上人们纷纷传告。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於武力解决。”
《漢語大詞典》:道德关系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道德活动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特殊利益的关系。广泛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维系依靠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和个人自觉,以至必要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
《漢語大詞典》:道德规范
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规范是五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
《漢語大詞典》:道德价值
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在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为维护社会利益而作出的牺牲精神上。
《漢語大詞典》:道德理想
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
《漢語大詞典》:道德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