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侦探小说(偵探小說)  拼音:zhēn tàn xiǎo shuō
以侦探事件为题材的小说。描写案件发生的经过和破案过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如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等。
《國語辭典》:政治经济学(政治經濟學)  拼音:zhèng zhì jīng jì xué
将社会中的政治及经济现象联合起来,作整合研究的学科。用于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与贸易等经济活动,与法律、社会、政治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与国民收入、财富等的分配情形。
《漢語大詞典》:责任能力
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和社会意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故称责任能力。达到责任年龄,精神和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责任能力。
《漢語大詞典》:云扰幅裂(雲擾幅裂)
比喻社会动乱,四分五裂。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 少陵 意谓 天宝 离乱,四方云扰幅裂,人物岁岁俱灾。”
分類:社会动乱
《漢語大詞典》:再生产(再生産)
经济学术语。指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可分为不改变原有规模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原有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两种。
不断反覆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从企业说,以货币形态为起点,转化为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再以货币形态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按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为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后者是生产总量比原来增加。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漢語大詞典》:杂婚(雜婚)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指男女两性间不问有无血缘关系,不分辈分,随意发生性关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太古时候并没有什么贫富的悬殊,但是男女们是杂婚野合。”参见“ 杂交 ”。
《國語辭典》:杂交(雜交)  拼音:zá jiāo
1.不同品种的动物或植物相互交配,造成遗传重组的现象。
2.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性伴侣发生性关系,称为「杂交」。
《國語辭典》:玩世不恭  拼音:wàn shì bù gōng
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聊斋志异。卷七。颠道人》:「予乡殷生文屏,毕司农之妹夫也,为人玩世不恭。」《孽海花》第七回:「与其被人出手,见快仇家,何如老老实实,自行检举,倒还落个玩世不恭,不失名士的体统。」也作「玩世不羁」。
《國語辭典》:唯物史观(唯物史觀)  拼音:wéi wù shǐ guā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Karl Marx)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在他看来,社会和政治变革乃是生产和交换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也译作「历史唯物论」。
《漢語大詞典》:唯心史观(唯心史觀)
唯心主义历史观。应用到社会历史、社会现象上的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且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國語辭典》:唯物辩證法(唯物辯證法)  拼音:wéi wù biàn zhèng fǎ
由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提出,后经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1820~1895)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形成的哲学体系。唯物辩證法虽受黑格尔(Georg W.F.Hegel,西元1770~1831)所提出的辩證法启发,但主张自然现象及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法则在于物质,若物质变动,其他现象以及历史亦随之变动。其方法有对立统一法、质量互变法、否定之否定法。参见「辩證法」条。
《漢語大詞典》:无形损耗
“有形损耗”的对称。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即:一是由于生产同样机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使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降低而引起;二是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社会能生产出新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机器,而使旧机器贬值。一般可在预测技术进步趋势的前提下,通过缩短使用年限、实行加速折旧得到补偿。
《國語辭典》:物质文明(物質文明)  拼音:wù zhí wén míng
人类进化过程中,在物质的发现、创造、应用等方面的进展,称为「物质文明」。
《漢語大詞典》:文明小史
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漢語大詞典》:文贩(文販)
称那些写作不顾社会效益和不求质量,只是为了发表卖钱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 张资平 式的文贩,其实是三十年前就有的,并不是现在的新花样。”
《國語辭典》:未来学(未來學)  拼音:wèi lái xué
一门为描述或预测未来世界而发展成的新兴学问。主要的工作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从事理论与实證的研究,并求其系统化和总合化,但也可包括对未来问题解决之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