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提琴  拼音:dà tí qín
乐器名,弓弦乐器。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乐器之一。为英语Violoncello的义译,简称为Cello。琴身主要部分为木制的共鸣箱及琴颈所构成,张四根弦。演奏时置于两膝间,左手按弦,右手拉弓。音色壮丽,但较为低沉,为合奏中之重要低音乐器,亦可独奏。
《國語辭典》:蝶泳  拼音:dié yǒng
游泳运动用语。一种游泳方式。姿势为两手一齐提离水面,向前扑伸入水,两脚并拢,一齐起落打水,其样似蝴蝶飞舞,故称为「蝶泳」。
《漢語大詞典》:鳑鲏(鰟鮍)
鱼名。鱼纲鲤科。体形跟鲫鱼相似,比鲫鱼小。眼有彩色光泽,背面淡绿色,略带蓝色的闪光,腹面银白色。生活在淡水中,吃水生植物,卵产在蚌壳里。
《國語辭典》:刨刀(鉋刀)  拼音:bào dāo
1.金工或木工用以刨平金属或木料的刀具。如:「刨刀十分锐利,小心伤手。」
2.刨子上刮削金属或木料的刀片。
《國語辭典》:如出一辙(如出一轍)  拼音:rú chū yī chè
行径相同,车辙一致。比喻事物十分相像或在言行举止方面非常相似。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九。白鹿》:「张方以伊、周自命,而举动乃与先朝谄媚诸公,如出一辙。」也作「若出一辙」。
分類:相似车辙
《漢語大詞典》:卡白
(1).煞白。 刘坚 《“强盗”的女儿》:“他脸上好象落了一层霜,丝青卡白,人也象老了十年。”
(2).藏族量具名,同升相似。 王尧 《文成公主的故事》:“就照一卡白青稞一天吧!”
《國語辭典》:刻鹄类鹜(刻鵠類鶩)  拼音:kè hú lèi wù
虽然雕不成天鹅,尚类似野鸭。语本汉。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仿效虽欠逼真,但仍近似。《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刻鹄类鹜,为学初成。」亦用以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漢語大詞典》:刻木为鹄(刻木爲鵠)
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明 郑瑗 井观琐言卷一:“ 扬氏 《法言》, 王氏 中説,所谓刻木为鵠者也。”
《國語辭典》:剑齿虎(劍齒虎)  拼音:jiàn chǐ hǔ
动物名。一种史前时代的哺乳动物,食肉目猫科剑齿虎亚科。形状与现在的虎相近,上颚有一对状如曲剑的犬牙,生存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其化石散见于非洲、欧洲、南北美洲,中国大陆也有发现。
《國語辭典》:剑齿象(劍齒象)  拼音:jiàn chǐ xiàng
动物名。一种史前时代的哺乳动物,长鼻目。形状与现在的象相似,为乳齿象与象科的中间形。上间齿发达,状如曲剑。生存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
《漢語大詞典》:肩部
在形状、位置或作用上与人肩相似的部分
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兽皮
《國語辭典》:京二胡  拼音:jīng 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指京剧使用的二胡。琴筒、琴杆木制,琴筒呈六或八角形。两轴,张丝弦两根,琴身全长约六十五公分。京二胡和二胡的区别在于:琴筒比较小,琴筒后方没有音窗,音色、演奏技术和手法比较接近京胡。音色圆润浑厚,多用于京剧伴奏等。早期常用蚕丝弦,西元一九六○年代以后逐渐改用钢弦。
《國語辭典》:京胡  拼音:jīng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竹制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于京剧伴奏,故得名。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称。京胡从徽戏中的徽胡发展而来。
《國語辭典》:晶状体(晶狀體)  拼音:jīng zhuàng tǐ
位于眼前房与玻璃体间的透明双凸体,可随视物的远近改变凸出的程度使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眼的折光机能部分。也称为「晶体」、「水晶体」。
《國語辭典》:毛犀  拼音:máo xī
一种古代哺乳动物。与现今犀牛大小相似。参见「披毛犀」条。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