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窄逼
狭隘;狭小。《西游记》第六七回:“十分你家窄逼没处睡,我等在此树下蹲一蹲,也就过了此宵。” 克非 《春潮急》九:“阶沿、院坝也都比较宽敞,开个小型会不显窄逼。”
分類:狭隘狭小
《漢語大詞典》:局戚
狭隘。 章炳麟 《送印度钵逻罕保什二君序》:“世人多短算,谓 支那 衰败难復振起, 印度 则且终於沦替,何其局戚无远见耶?”
分類:狭隘
《國語辭典》:局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2.空间狭小。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3.不安适的样子。《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觉局促,本是能饮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强他。」也作「局促」、「跼促」。
4.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迁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
《國語辭典》:局促(侷促)  拼音:jú cù
1.形容器量狭小。如:「你这样心胸局促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也作「局促」、「跼促」。
2.形容空间狭小。如:「这房间太局促,能不能换一间大一点的?」也作「局促」、「跼促」。
3.形容不安适的样子。如:「他鲜少上台说话,难免感到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國語辭典》:跼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2.空间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3.不安适的样子。也作「局促」、「局促」。
《國語辭典》:小心  拼音:xiǎo xīn
1.留心、谨慎。《礼记。表记》:「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仪,求以事君。」《红楼梦》第三五回:「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还该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
2.顾虑、顾忌。《诗经。小雅。正月》:「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捲一捲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3.心胸狭小。《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閒邪!」
《國語辭典》:浅陋(淺陋)  拼音:qiǎn lòu
见闻少而粗浅鄙陋。《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孔安国传》:「篇或数简,文意浅陋。」《红楼梦》第一○回:「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见浅陋。」
《國語辭典》:管见(管見)  拼音:guǎn jiàn
自谦见识狭小。《晋书。卷五四。陆云传》:「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國語辭典》: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井底之蛙。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用以比喻见闻偏狭,识见短浅的人。宋。苏轼〈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漢語大詞典》:一孔
(1).一个洞穴或洞眼。《淮南子·泰族训》:“事有凿一孔而生百隟,树一物而生万叶者。” 汉 班固 《奕旨》:“一孔有闕,坏頽不振,有似瓠子汎滥之败。”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 晋 郭璞 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
(2).一个来源;一个途径。管子·国蓄:“利出於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商君书·弱民》:“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3).比喻见解狭隘片面。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非鯫生一孔所敢知矣。”参见“ 一孔之见 ”。
(4).数量词。多用于窑洞之类的建筑。如:一孔土窑。
《漢語大詞典》:器小
(1).容器狭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方将挹溟海,器小已瀲灧。”
(2).器局狭隘。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丞史器小,不足与谋。”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冒于货贿,唯富是图。”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三》:“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我的看法是, 友谅 志骄, 士诚 器小,志骄的好生事,器小的没有长远打算。”
《漢語大詞典》:隘陋
(1).狭窄简陋。后汉书·张衡传:“偪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周书·宇文神举传:“时显和所居宅隘陋,乃撤殿省,赐为寝室。”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使其贤者老死,鬱鬱而无所施;不贤者居处隘陋,戚戚而无以为乐:甚非计之得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某家有悍妇,且屋宇隘陋,势不能容委曲以共其生。”
(2).谓识见狭隘卑陋。 康有为 《大同书》壬部:“若 摩西 、 摩訶末 者,以立国为事,自私其乡国,率人以食人,其为隘陋残忍,不待摈斥。”
《國語辭典》:狭小(狹小)  拼音:xiá xiǎo
1.窄小。《淮南子。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2.心胸狭窄、见识短浅。如:「他是个气度狭小、眼光短浅的人。」
《國語辭典》:褊狭(褊狹)  拼音:biǎn xiá
1.气度狭窄。《史记。卷二三。礼书》:「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刘般》:「伥能说经书而用心褊狭,迁严毅刚直而薄于艺文。」
2.土地或空间狭小。《北史。卷六。齐本纪。高祖神武帝》:「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宋。苏舜钦 沧浪亭记:「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
《國語辭典》:褊浅(褊淺)  拼音:biǎn qiǎn
心地狭窄,见识浅薄。《楚辞。宋玉。九辩》:「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宋。苏轼〈到惠州谢表〉:「臣性资褊浅,学术荒唐。」
《漢語大詞典》:逼窄(偪窄)
犹狭窄。 宋 苏轼 《滟滪堆赋》:“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於一盃。” 郭沫若 《沸羹集·序我的诗》:“河从上游很逼窄的山谷冲破出来,初次达到比较宽的天地。”
狭隘,不宽敞。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二》:“京师住宅既偪窄,市上又多粪秽。” 清 戴名世 《己卯行书小题序》:“或为单辞隻字,偪窄崎嶇,法有所难施。” 清 黄子云 《舟行望南韶诸山》:“出关青不断,天地日偪窄。”
《國語辭典》:褊陋  拼音:biǎn lòu
见识狭小浅陋。《史记。卷二三。礼书》:「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