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8,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洛川
洛神
洛邑
西洛
濂洛
洛书
清洛
宛洛
东洛
嵩洛
洛滨
洛师
巩洛
洛尘
关洛
《漢語大詞典》:洛川
洛水 。即今 河南省 洛河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容与乎 阳林 ,流沔乎 洛川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视 洛川 。” 唐 武平一 《杂曲歌辞·妾薄命》:“ 洛川 昔云遇, 高唐 今尚违。”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骈字类编》:洛邑
书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诗小序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音义洛音雒本亦作骆水名字从水后汉都洛阳以火德为水尅火故改为各旁佳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洛又六国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邑 秦襄公始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水竹书纪年周成王五年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 经注见洛阳下 沈佺期洛阳道诗见河桥下归
韦应物李五席送李主簿
西台诗见嵩高下
分类:洛邑
《骈字类编》:西洛
宋 王初 送叶秀才 行想北山清梦断,重游西洛故人稀。
《漢語大詞典》:濂洛
北宋 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 濂 洛 ,而终身未读此经一徧者。”参见“ 濂洛关闽 ”。
《國語辭典》:濂洛关闽(濂洛關閩)  拼音:lián luò guān mín
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即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颐、程颢、关中张载、闽中朱熹。
《國語辭典》:洛书(洛書)  拼音:luò shū
相传夏禹治水,神龟从洛水出现,背上有九组不同点数组成的图画,禹因而排列其次第,乃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称为「洛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
《國語辭典》:河图洛书(河圖洛書)  拼音:hé tú luò shū
相传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黄河,而据以演画八卦,称为「河图」。又相传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九组不同点数组成的图画,禹因排列其次第,而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后世将河图洛书都视为圣王治世的祥瑞徵兆。《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简称为「图书」。
《骈字类编》:清洛
唐 刘禹锡 洛中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 清洛晓光铺碧簟,上阳霜叶剪红绡。
《漢語大詞典》:宛洛
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 。常借指名都。 汉 王逸 《荔支赋》:“ 宛 洛 少年, 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 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张铣 注:“ 宛 , 南阳 也; 洛 , 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 唐 王维 《宿郑州》诗:“ 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 清 陈梦雷 《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漢語大詞典》:东洛(東洛)
指 洛阳 。 汉 唐 时以 洛阳 为东都,故称。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求官去 东洛 ,犯雪过 西华 。” 钱仲联 集释引 王元启 曰:“公于 贞元 十六年冬及明年冬,自 洛 再往京师。” 宋 唐庚 《有所叹》诗之一:“近逃臺鼎居 东洛 ,闻道衣冠满北军。”参见“ 东都 ”。
分類:洛阳东都
《國語辭典》:东都(東都)  拼音:dōng dū
位于东边的都城。如汉朝的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漢語大詞典》:嵩洛
嵩山 和 洛水 的并称。两者圴近东都 洛阳 。 宋 张元干 《点绛唇》词:“ 嵩 洛 云烟,间生真相耆英裔。”宋史·沈伦传:“少习三礼於 嵩 洛 间,以讲学自给。” 明 李东阳 《京都十景诗》序:“盖古之称名都者有三:若 长安 之 河华 , 东京 之 嵩 洛 , 金陵 之 钟山 ,皆有所据以为胜。”
《骈字类编》:洛滨(洛滨)
唐 许敬宗 安德山池宴集 台榭疑巫峡,荷蕖似洛滨。
唐 刘希夷 洛川怀古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
《漢語大詞典》:洛师(洛師)
洛京 。师,京师。书·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 洛师 。” 汉 阮瑀《吊伯夷文》:“余以王事,遵彼 洛师 。” 唐玄宗 《轩游宫十五夜》诗:“行迈离 秦国 ,巡方赴 洛师 。”
分類:京师
《漢語大詞典》:巩洛(鞏洛)
(1). 巩 洛 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 河南 洛阳 一带。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 为 楚 合从,説 韩王 曰:‘ 韩 北有 巩 、 洛 、 成皋 之固,西有 宜阳 、 常阪 之塞。’”文选·潘岳〈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緜於坟塋。” 李周翰 注:“ 巩 洛 二县名。 岳 家坟塋在此。”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崖如 巩 洛 。”
(2).泛指通都大邑。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独想征帆去 巩 洛 ,此中霜菊正花开。” 宋 张元干 《瑞鹤仙·寿》词:“看流芳,继踵 韦平 ,盛传 巩 洛 。” 明 何景明 《放歌行》:“整轡逾 巩 洛 ,驱车入 咸 秦 。”
《骈字类编》:洛尘(洛尘)
蔡襄慈竹赋见海滨下
《漢語大詞典》:关洛(關洛)
(1). 关中 和 洛阳 一带。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 魏武 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 关 洛 荒芜。”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 关 洛 动南望之怀,獯夷遽北归之念。” 吕延济 注:“ 关 , 秦 也。 洛 , 洛阳 。南望,谓乱已平, 齐 都 江 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爱赏,从征 关 洛 ,内外要任悉委之。”
(2).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 ( 程颢 、 程颐 )。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