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秋娘  拼音:qiū niáng
1.唐代歌妓常以「秋娘」为名,有名者如谢秋娘、杜秋娘等。因以秋娘为歌妓之代称。唐。白居易 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宋。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词:「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2.年纪稍大的女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样个畅快爽利人,也就会把那半老秋娘的脸儿臊了个通红!」《九尾龟》第一四五回:「只是年纪大了些儿,看上去已经有三十内外的模样。梨涡熨贴,未褪娇红;眉黛温存,犹馀浅绿。虽是秋娘半老,却还很有些徘徊顾影的丰神。」
《漢語大詞典》:谢娘(謝娘)
(1). 晋 王凝之 妻 谢道韫 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 唐 韩翃 《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诗:“承颜 陆郎 去,携手 谢娘 归。”参见“ 谢女解围 ”、“ 谢家咏雪 ”。
(2). 唐 宰相 李德裕 家 谢秋娘 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唐 李贺 《恼公》诗:“春迟 王子 态,鶯囀 谢娘 慵。”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 谢娘 无限心田,晓屏山断续。” 郁达夫 《偶感》诗:“ 谢娘 偏有意,怜及白衣郎。”
《漢語大詞典》:佐酒
(1).劝酒;陪同饮宴。 汉 枚乘 《七发》:“列坐纵酒,荡乐娱心。 景春 佐酒, 杜连 理音。”汉书·高祖纪下:“上还过 沛 ,留,置酒 沛 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助行酒。”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楚庄王袁盎》:“ 苏慕恩 部落最强, 种世衡 尝夜与饮,出侍姬佐酒。”
(2).称劝酒的歌妓。 宋 曾慥 类说·纪异记:“ 高駢 镇 成都 ,命佐酒 薛涛 改一字令,曰:‘须得一字象形,又须逐韵。’公曰:‘口,有似没量斗。’ 涛 曰:‘川,有似三条椽。’公曰:‘奈何一条曲?’ 涛 曰:‘相公为 西川 节度使,尚使一没量斗,至於穷佐酒,有三条椽,内一条曲,又何足怪?’”
《漢語大詞典》:樊素
唐 白居易 家的歌妓。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艺人。 宋 黄庭坚 《子瞻去岁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之四:“ 乐天 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 小蛮 、 樊素 在,我知造物爱公深。”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二折:“公子啊,您自去 张红 按板、 樊素 司弦。” 清 黄遵宪 《徐晋斋观察道出日本余饮之即席有诗和韵以赠》:“狂呼酒盏看 樊素 ,醉拭刀鋩辨 正宗 。” 正宗 , 日本 铸刀能手。
《漢語大詞典》:崔徽
唐 歌妓名。曾与 裴敬中 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 敬中 曰:“ 崔徽 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 唐 元稹 《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宋 史达祖 《三姝媚》词:“记取 崔徽 模样,归来暗写。”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玩真》:“小娘子画似 崔徽 ,诗如 苏蕙 ,行书逼 卫夫人 。” 清 赵翼 《题周昉背面美人图》诗:“ 崔徽 自写卷中人,毫釐惟恐差效顰。”
《國語辭典》:坠楼(墜樓)  拼音:zhuì lóu
自楼上掉落。唐。宋璟〈梅花赋〉:「又如绿珠,轻身坠楼。」
《漢語大詞典》:珠娘
(1).古 越 俗呼女孩为珠娘。亦有呼妇人者。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越 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卷三:“ 福州 呼妇人曰珠娘。”
(2).指 晋 石崇 歌妓 绿珠 。 金 元好问 《后芳华怨》诗:“塞门憔悴人不知,枉为 珠娘 怨 金谷 。”
(3). 闽 粤 对妓女的称呼。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八月十五晡》:“ 闽 语谓夜为晡,屋为宅,妓女为珠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广东 珠娘皆恶劣,无一可者。”
《漢語大詞典》:赵李(趙李)
(1). 秦 臣 赵高 、 李斯 的并称。 宋 汪元量 《杭州杂和林石田》:“亡 秦 皆 赵 李 ,佐 汉 独 萧 曹 。”
(2).汉书·何并传载: 阳翟 轻侠 赵季 、 李款 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纵横郡中,为 何并 捕杀。后以“赵李”指为非作歹的武侠。 南朝 梁简文帝 《西斋行马》诗:“不效 孙 吴 术,寧须 赵 李 过。” 南朝 梁 王筠 《侠客篇》:“举鞭向 赵 李 ,与君方代兴。” 清 吴伟业 《偶得》诗之二:“一自赤车收 赵 李 ,探丸无復 五陵 豪。”
(3). 汉成帝 皇后 赵飞燕 及 汉武帝 李夫人 的并称。二人都以能歌善舞受到天子宠爱。 北周 庾信 《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春餘足光景, 赵 李 旧经过。”
(4).谓能歌善舞者,多指歌妓舞女一流人物。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 金陵 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 乌衣 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簫,经过 赵 李 。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按, 汉 时“赵李”所指,其说不一。参阅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赵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各解、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杂记》卷一。
(5). 宋 赵鼎 与 李纲 的并称。 清 赵虹 《岳王坟》诗:“忠鯁旋闻疎 赵 李 ,英雄况復失 张 韩 。”
(6).李之一种。尔雅·释木“休,无实李” 晋 郭璞 注:“一名赵李。” 南朝 梁元帝 《树名》诗:“赵李竞追随,轻衫露弱枝。”
《國語辭典》:韦娘(韋娘)  拼音:wéi niáng
本指唐代著名的歌妓杜韦娘。后比喻擅长歌舞的美女。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一出:「半放红梅,只少韦娘一曲催。」
分類:著名歌妓
《漢語大詞典》:三曲
(1).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礼记·间传:“斩縗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縗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於声音者也。” 郑玄 注:“三曲,一举声而三折也。”
(2). 唐 长安 城北 平康里 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 唐 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宋 金盈之 醉翁谈录·平康巷陌记·平康总序:“多有游惰者於三曲中而为诸媪所养,俗呼为庙客。”
(3).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克非 《春潮急》四三:“﹝ 李春山 ﹞因为心里分外高兴,便不想马上回去,到酒店要了四两三曲,慢慢喝着。”
《國語辭典》:花船  拼音:huā chuán
1.装饰华美的船。
2.载妓招客的船。
《漢語大詞典》:卢女(盧女)
(1).亦称“ 卢姬 ”。相传 三国 魏武帝 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 宋 郭茂倩 题解:“ 卢女 者, 魏武帝 时宫人也,故将军 阴升 之姊。七岁入 汉 宫,善鼓琴。至 明帝 崩后,出嫁为 尹更生 妻。 梁简文帝 《妾薄命》曰:‘ 卢姬 嫁日晚,非復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唐 张子容 《除夜乐城逢孟浩然》诗:“妙曲逢 卢女 ,高才得 孟嘉 。” 唐 皇甫冉 《见诸姬学玉台体》诗:“艷唱召 燕 姬,清弦待 卢女 。”
(2).指 郢州 石城 歌女 莫愁 。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 洛阳 的 莫愁 (嫁为 卢 家妇),故称。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 卢女 门前乌桕树, 昭君 村畔木兰舟。”
(3).指 金陵 歌妓 莫愁 。 明 高启 《清明呈馆中诸公》诗:“ 白下 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 墓上迷芳草, 卢女 门前暎落花。”
(4).乐曲名。 唐 王维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唐 徐凝 《乐府新诗》:“一声《卢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
《國語辭典》:六院  拼音:liù yuàn
1.唐南山道之精兵。《新唐书。卷一五四。列传。李晟》:「愬乃令佩刀出入帐下,署六院兵马使。六院者,随、唐兵也,凡三千人,皆山南奇材锐士,故委祐统之。」
2.宋朝登闻检院、登闻鼓院、官告院、都进奏院、诸军司粮料院、审计院等官署的合称。《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中兴后,检、鼓、粮、审计、官告、进奏,谓之六院。」
3.即六宫,后妃所住的地方。明、清皇宫内廷在三宫的两边有东西六宫,故称。如:「三宫六院」。《西游记》第三七回:「三宫皇后,六院嫔妃。」
4.院指行院,歌妓的营业场所。明初南京最著名的妓院有来宾、重译、轻烟、淡粉、梅妍、柳翠等六院,故以「六院」为妓院的别称。《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之飞动。」
《漢語大詞典》:小娥
旧用以称年轻美好的歌妓。 唐 张祜 《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元 张可久 《折桂令·重午席间》曲:“骄马骤雕弓翠柳,小娥謳寳髻红榴。”
《漢語大詞典》:院体(院體)
(1).书法流派之一。 唐 贞元 中翰林学士 吴通微 工行草,体近隶,院中胥徒仿效其书,大行于世,称为“院体”。 曾慥 类说卷十五引 宋 张洎 贾氏谭录:“中土士人扎翰,多为院体。 贞元 中,翰林学士 吴通微 尝工行草院体,近吏故胥,放其书,大行於世,遗法至今。”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圣教序》盛行於 宋 ,几於人有一册,至 明 时而更炽,当时反以院体目之。”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本汉:“后人取法二 王 ,仅成院体,虽欲稍变,其与几何,岂能復追踪古人哉!”
(2).绘画流派之一。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宋:“ 张武翼 名 谅 ,工道释人物,其蹟为画家格范,今世称院体者是也。”参见“ 院画 ”。
(3).歌妓之玉体。 元 张可久 《朝天子·筝手爱卿》曲:“丹山凤鸣,黄云雁影。笙歌罢帘幃静,纤纤香玉扣红冰,一曲《伊州令》。院体琼琼,秋水盈盈,不由人不爱卿。”
《國語辭典》:院画(院畫)  拼音:yuàn huà
北宋宣和年间,置御前画院,南宋与金和议之后,复设之。院有待诏,祇候诸官,他们的作品称为「院画」。